文/農業部農糧署果樹及花卉產業組果樹生產管理科 李慈慧
臺灣文旦種植面積近4,000公頃,年產量約七萬公噸,產值逾新臺幣32億元,由於風土適應性廣,產量穩定,全臺各地都有種植,主要產區包括臺南市(28%)、花蓮縣(22%)、新北市(11%)、苗栗縣(10%)及雲林縣(6%)等地。
文旦於2月至4月開花,採收期在8月至9月,由於產期與中秋節接近,成為重要應景水果。農民歷年來習慣以中秋節前之白露節氣為採收指標,若兩者相距日數較少,銷售期較短,易產生銷售壓力。因近年氣候逐漸暖化,加上輔導農民栽培技術精進,文旦採收適期已有明顯提早,農民可依市場需求調節出貨。惟極端氣候頻仍,影響農業生產,又農村勞動力老化致果園管理無法到位,且中國大陸自民國111年8月3日起暫停我國柑橘類鮮果實輸銷,以及新世代消費族群飲食習慣改變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文旦產銷。
文旦產業輔導措施
為協助農民降低不穩定氣候、消費型態改變以及市場不確定性等因素對文旦產業所造成衝擊,農業部及農糧署規劃輔導措施摘述如下:
推動文旦產業策略聯盟
為提升文旦產業競爭力,輔導十大產區農民團體與外銷、加工等業者跨域籌組文旦產業策略聯盟,以「臺灣文旦大聯盟」為共同品牌行銷,辦理柚花追香路跑、文旦採果樂、食農教育等系列產業活動,將消費者帶到產地認識文旦,支持認同在地產業,並辦理文旦上市記者會、文旦商品媒合會及參加臺北國際食品展,以開發潛在客戶及拓展銷售通路。
文旦產業策略聯盟於臺北國際食品展展示文旦多元加工品,開發潛在客戶。(圖片提供/農糧署)
拓展外銷
我國文旦以內銷市場為主,近三年外銷量約占全臺總產量6%(如表1),在中國大陸頒布外銷禁令前,該國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輸中量約占總出口量75%。為降低單一市場貿易依存度,農業部推動分散市場措施,針對不同目標市場提供海外拓銷獎勵,鼓勵外銷業者出口產銷履歷文旦,並拍攝文旦食用方式影片,積極辦理海外廣宣與拓銷活動,以打造臺灣文旦優質品牌形象,期媒合長期穩定海外訂單,帶動整體外銷供應鏈發展。
此外,農業部輔導出口業者與生產單位契作,並登錄外銷供果園進行溯源管理,由各地區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柑橘品項服務團隊現地輔導農民栽培管理技術,依臺灣及目標國市場用藥標準生產安全果品,輔導建置分級包裝及冷鏈設施(備),以穩定外銷供貨量質。
國內行銷
文旦屬內需型農產品,為帶動內銷市場消費量,農業部持續加強國內市場推廣工作,輔導量販店、便利超商等各大通路多加採購並適時啟動促銷活動;輔導設置長期性企業團購預購平台「臺灣優果鮮販企業團購平台」,及農民可自訂規格及價格直接上架販售之「農良直賣所」等電商平台;鼓勵國軍副食、監所團膳、農會超市加強採購,並輔導地方政府及定期定點農產品市集辦理多元行銷活動等,提振臺灣文旦消費買氣,確保文旦量價維持水準。
多元加工
文旦產期集中,以中秋節前價格最佳,節後銷售壓力大,考量年輕族群購買習慣改變,農業部與便利超商及量販店攜手推出免剝皮截切文旦鮮果盒,提供消費者便利的選擇。囿於鮮果櫥架壽命有限,農業部鼓勵農民團體及加工業者於產期進場收購加工製成果乾、果汁、果醬、調味料等食品類或精油、香氛、清潔劑等多樣化加工產品,以提升果品附加價值並延長供應期,帶動市場消費量及穩定價格。
農業部與便利超商合作推出免剝皮截切文旦鮮果盒,提供消費者便利新選擇。(圖片提供/農糧署)
未來精進作為
加速推動文旦產業結構調整
鑒於國內市場已飽和且外銷市場尚待開拓,文旦生產面積不宜擴增,農業部結合在地農民團體、地方政府及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共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措施,針對缺乏栽培管理之粗放管理果園,鼓勵廢園及轉作其他具競爭力果樹,以調減文旦面積與產量,平衡市場供需。
擴大推動文旦早收技術
農業部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推動文旦早收栽培技術,透過土壤診斷改良、精準施肥及水分控制、適度枝條修剪等栽培管理技術精進整合,加速果實生長速率,增加文旦採收彈性時間一週至兩週,有利農民因應銷售及氣候變化,充裕安排採收作業期程及勞力調度。將持續透過各地區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柑橘品項服務團隊辦理教育訓練,精進柚農栽培管理技術,提升文旦果實品質。
農業部導開發文旦削皮分切等自動化加工設備,紓緩缺工問題,促進產業升級。(圖片提供/農糧署)
持續開發文旦多元加工技術與產品
農業部歷年透過科技計畫補助國內大專院校等學研單位,研發多元果品加工技術、文旦剝皮、取肉等省工自動化加工設備,提供業者加工技轉運用。另農產品生產易受天候因素影響,倘遇果品盛產或次級品量增時,適時啟動收購加工措施,媒合農民團體與加工業者合作或契作,穩定加工果品原料供應及運用相關加工技術,發展多元產品,提升果品附加價值,進而保障農民收益。另透過食農教育國人將文旦從節慶應景水果轉變為日常食用,強化節後文旦應用與銷售,擴展消費量能。
結語
國內文旦產業面對全球開放性競爭市場、氣候變遷、生產環境改變及農業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農業部將持續精進外銷、內銷、加工等產銷調節措施,並加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廢園及轉作措施誘因,以調減文旦生產面積與產量。針對有意願持續從事文旦生產之專業農民,協請各地區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柑橘品項服務團隊輔導精進栽培管理技術,提升文旦供貨量質,並持續與學研單位合作開發文旦多元加工技術與產品,搭配食農教育強化節後應用,提高國內外市場消費量,以兼顧農民收益及穩定產銷。
- 延伸閱讀:柚保險之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