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70天也叫「鮮奶」? 臺紐協定衝擊酪農產業 農業部:規劃國產、進口差異化標示

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2025年全面生效,立委洪申翰今日偕同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等產業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盡速提出2030乳業政策白皮書及配套措施。(攝影/游昇俯)

依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將可以「零關稅」進口,可能衝擊國內酪農產業。臺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指出,進口保存期限70天的乳品也叫「鮮奶」,現行標示法規已造成不公平競爭,未來協定生效,恐怕會進一步讓本土鮮乳需求消失,亟需政府配套措施。農業部畜牧司表示,將與衛福部食藥署討論,規劃國產鮮乳與進口鮮乳做差異性標示。

臺灣與紐西蘭在2013年簽署「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開放給紐西蘭進口液態乳「零關稅」配額逐漸增加,2025年將全面生效,可能衝擊生產成本高、價格高的國產鮮乳。立委洪申翰今(2)日偕同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等產業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盡速提出2030乳業政策白皮書及配套措施,協助酪農產業轉型。

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2025年全面生效,臺灣酪農產業需要進一步升級轉型。(攝影/游昇俯)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表示,農業部上周已於屏東萬丹與酪農座談,今日接續於雲林崙背、彰化二林舉行座談,希望凝聚共識後,規劃乳業白皮書等政策方向;現況「認明鮮乳標章絕對是國產鮮乳」,但農業部也將收集乳品廠及加工學者、專家意見,與食藥署討論鮮乳、乳製品的法規、定義及標示等問題,陳吉仲部長已指示將國產鮮乳與進口乳品朝差異性標示做規劃。

龔建嘉表示,國內在追求天然健康飲食的風潮下,從過去使用奶精、奶粉、保久乳,發展到咖啡店及手搖飲店都會使用無添加鮮乳作為主要液態奶來源,但因應臺紐協定將全面生效,乳品廠、通路商已開始用進口乳品替代,未來對本土鮮乳的需求恐將消失。

「好事多保存期限70天的鮮奶與臺灣保存14天的國產鮮乳都叫鮮奶」,龔建嘉說,臺灣法規乳品標示是按照常溫或冷藏的保存形式差異做標示,而非以保存期限長短區分,在乳品分類名稱法規上可能已造成國產鮮乳與進口奶不公平競爭;去年國內通過《食農教育法》,注重地產地消、永續農業,期待農業部以整體國家戰略角度提出相關配套。

臺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圖片提供/立委洪申翰國會辦公室)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表示,保久奶經過高溫、長時間加熱,將生乳裡的微生物完全消滅,才可長期保存,進口鮮奶採取類似保久乳加工方式,只是未將微生物完全殺滅,但營養價值已與低溫處理的國產鮮乳有差異,政府應讓消費者知道國產與進口乳品的加工條件、營養差異,就像國產豬肉與進口豬肉有清楚標示一樣,提供消費者選擇。

徐濟泰指出,根據國內《畜牧法》法規,乳牛場需要取得與乳品廠契約才能合法飼養乳牛,但契約條文缺乏第三者監督,使酪農處於劣勢,若因進口牛奶壓力,乳品廠不願續約,乳牛場將面臨關場命運;希望政府具體了解臺紐協定全面生效衝擊程度,針對酪農產業提出2030乳業政策白皮書,輔導產業發展。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圖片提供/立委洪申翰國會辦公室)

桃園市養牛協會理事長許成寶表示,臺灣飼料牧草成本高,生乳收購價自然會高,但生乳收購價實際只占市售鮮乳價格3成,其餘是乳品廠加工、包裝、運輸及通路上架費用,相較於澳洲生乳收購價占市售價格5成,國內應檢討乳品加工、上架費用,只怪罪生乳價格高導致國產鮮乳貴並不公平。

牛乳產業基金委員會召集人、同時是中小型牧場經營者的楊梅貴也說,考量臺紐協定將生效,近兩年已有乳品大廠不再與酪農續約,希望政府比照開放萊豬進口時規畫養豬百億基金協助產業,為酪農業設立產業基金,強化產業競爭力、協助轉型。

桃園市養牛協會理事長許成寶(左1)表示,國產鮮乳價格高,應檢討乳品加工、上架等費用成本。(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