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推微膠囊抗菌飼料 基徵草蛉量產技術再升級 害蟲防治效果加乘

基徵草蛉幼蟲捕食蚜蟲。(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基徵草蛉幼蟲捕食蚜蟲。(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草蛉是多種農作害蟲的天敵。全球1,400種類中,基徵草蛉為臺灣最具應用潛力的一類,其幼蟲對粉蝨、介殼蟲或蚜蟲等體型小的害蟲、蟎類,皆具捕食能力,常運用於田間作物的害蟲防治。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成功開發草蛉幼蟲的「微膠囊抗菌飼料」與「草蛉卵安全運送」兩項技術,搭配現行「微膠囊人工卵」生產技術,提高草蛉生產與繁殖效率,大幅提升施用於有機農業、設施作物時的害蟲防治效果。

基徵草蛉幼蟲進食人工微膠囊飼料卵。(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基徵草蛉幼蟲進食人工微膠囊飼料卵。(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農試所利用微膠囊人工卵技術,將草蛉幼蟲所需營養成分包裹在卵中,改善人工飼育昆蟲時食料飼餵不便,也減低人力、時間與飼養空間,全年皆可飼育生產草蛉。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助理研究員許北辰說明:「微膠囊抗菌飼料技術,可理解為是飼料的防腐劑。」抗菌飼料加入特殊安全抗菌資材配方,不僅減少了環境微生物的汙染,也能將飼料保鮮期延長為3至5天,提高草蛉生產與繁殖效率。

許北辰表示:「草蛉幼蟲是捕食性昆蟲,對蚜蟲、葉蟎等防治的效果很明顯。」以臺灣露天環境與溫網室設施為例,若在受蚜蟲或粉蝨危害,如茄科或瓜類作物等蔬菜田中,每分地釋放約1,000隻基徵草蛉幼蟲,另搭配環境友善防治資材如植物油混方,可有效壓制害蟲數量。而在受到二點葉蟎危害的木瓜網室中,每棵釋放10隻基徵草蛉幼蟲,5天後害蟲防治率可達90%以上。

將草蛉卵片吊掛在植物的葉面或枝條上,草蛉幼蟲孵化後即可開始捕食害蟲。(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將草蛉卵片吊掛在植物的葉面或枝條上,草蛉幼蟲孵化後即可開始捕食害蟲。(照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為有效強化草蛉量產技術,並提升在田間的應用性,農試所結合微膠囊人工卵生產與微膠囊抗菌飼料;更研發出草蛉卵安全運送,妥善保護草蛉卵粒,延長卵的保存期限,全面升級操作便利性,害蟲防治效果加乘。

近年來居家種植的香草盆栽或花卉,也常見以草蛉幼蟲作為害蟲防治方式。農試所表示,「以蟲治蟲」的環保概念,不僅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更能進一步建構出臺灣環境友善栽培體系,透過這類多元、安全、有效的害蟲防治方案,增加農產品質與產量,保障農民收成與消費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