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測機2架7年17億離譜嗎?行家提4項判定標準 計算專業又安全的代價/言一

航測機的保養、維護、改裝,甚至是人事等經費,也都該一併被估計到成本內。(圖片提供/林務局)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航遙測飛機老舊,航測所受限於時間緊迫,提出斥資17億元租賃2架飛機,租期到收歸國有的採購案,但遭批評是在幫別人買飛機,立法院也凍結這筆預算。其實,站在航空專業立場來看,批評者不是刻意扭曲,就是航空門外漢,光是養飛機、養機組員、油料,每年花費驚人外,林務局又非航空專業,不懂管理,就有飛安潛在問題。

到底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應租賃航遙測飛機划算,還是買飛機划算,從成本、效益、專業與安全綜合探討,應有助於釐清相關爭議與疑惑。

延伸閱讀》航測機租比買貴?陳駿季:統包所有費用 7年後收為國有 新購沒比較省

估效益,算成本,是「基本功」

在此4項要素中,成本與效益是公務機關任何採購案都無法迴避的判別標準,具體且精準地評估成本與效益,是職司採購之機關與人員的「基本功」,而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並擴大效益,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農航所遙測飛機採購案這個個案中,各方對「效益」似乎並無太大爭執,目前爭議焦點,應在「成本」,而且,似乎也僅著眼於成本──「租機需花17億元,購機只需7億元」是這個爭議初登場的面貌。7億元與17億元之間的差距如此巨大,自然引發極大爭議。

當然,農航所提出的經費說明,應有助於化解相關爭議,簡單的說,媒體與民代所指稱的「7億元」,是飛機的價錢,並未包含飛機機身結構改裝、航照儀器安裝與維護等經費,也未包括未來「養」這兩架航遙測機所需要負擔的人事、油料、保養等經費。將這些一度被忽略的經費一併計算,購機與租機,成本差異並不大。

我在航空業服務多年的角度去看,農航所估算成本的方式並不離譜,某種程度上,特別是將人事成本納入時,在一般被視為高收入的航空業中,農航所此一估算方式已經相對保守。

航空,需要高度專業

從航空業的角度檢視航遙測機採購案,筆者認為,不能單純的探討效益與成本,專業與安全,更不能忽略。從農航所幾次對外說明的內容來看,專業,以及因為專業而必須負擔的成本,正是在成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主事者最後選擇租機而非購機的關鍵原因。說的直白點,以林務局、乃至於農委會主管業務,要「養」一個航空專業團隊,的確不務實。

而在成本、效益、專業與安全4項判別標準中,對任何運輸工具而言,永遠都必須擺在第一位的要求則是「安全」。安全,是最重要的效益;當然,安全,必須付出成本以及維持飛行安全所需的的組織;更關鍵的,安全、特別是航空器的安全維護,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能力。

在各方為此案爭執時,有趣的是,正反雙方都提出了「時間成本」。農航所所謂的時間成本,是購機等待時間必須委外執行航拍任務所需負擔的額外經費(每年1.6億元);而反對租機一方所謂的時間成本,則是相較於租機,農航所直接採購公務機,無須經過民航局5階段認證,取得更為迅速。

從購機到交機,確實有等待的空窗期,航拍作業必須委外,而租機必須經過民航局5階段認證(約需9至15個月),無論購機、租機,在新機開始執行任務前,委外航拍恐怕都無法避免。

而公務機無須經過民航局5階段認證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租機必須通過此一程序,在於所租賃的航遙測機為「民航機」,故需由民航局執行5階段認證程序。

安全,是核心要素

購機,如登記為民航機,亦需經過此一程序;未登記為民航機,雖無須由民航局執行此一認證程序,但購機單位,仍必須自己完成類似確保營運安全的程序,也許是3階段,也許是7階段,其目的是確保安全。

民航局針對所有民航機進行5階段認證,目的是為了確保民航機能安全的營運並提供旅客或商務用途便利的服務。公部門針對所屬公務機執行相對應的認證程序,則是為了確保航機能安全的執行任務。

從省府時期至今,農航所均將相關業務委託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等機關辦理,而空勤總隊相關人員則多屬「兼任」性質,運安會公布前年黑鷹直昇機蘭嶼空難調查報告時,已建議空勤總隊應有專職的安全組織,作為政府團隊一份子,農航所如決定購機,未來勢必也需將運安會的建議納入考量。

直言之,因應這套認證程序,以及航機日後的安全監理,農航所以及其他購機機關,必須建構一套類似於民航局的航機務及簽派作業的運作系統及安全監理部門。因應兩架飛機而建構的監理系統,至少應有8至10人規模,而相關人員無論航務、機務,不能與執行任務者重疊,且必須有相對應的專業,相對應的專業,則意味著相對應的薪資水平,這是目前各方都忽略的成本。

安全,必須有專業支撐,也必須透過看不到績效的成本來建構,從航空業角度看,航遙測機採租賃或直接購買,核心要素是安全,這也是國際航空界越來越重視的領域。作為公務機關,農航所不僅不能置身事外,更應成為表率。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