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棗子正發育 慎防棗疫病、輪斑病「來相害」

棗園以竹桿固定架高枝條,實施草生栽培,可減少棗疫病發生。(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是棗子產期,目前正是果實膨大發育階段,但近日受到南方雲系及東北季風影響,高屏地區轉為有雨天氣,易促使棗疫病及輪斑病發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提醒,雨後應加強田區排水、清園,適時修剪枝條、保持果園通風,以避免病害發生。此外,因疫病菌常藉雨水自地面飛濺,感染接近地表果實,高雄場亦建議畦面可覆蓋雜草抑制蓆或實施草生栽培,可避免雨水飛濺傳播病害。

據農糧署107年統計,棗子全臺種植面積1900公頃,其中,高雄市種植838公頃、屏東縣種植564公頃,合計種植面積佔逾7成,是國內最主要產區。由於高雄市部份地區轉作香蕉,農糧署預估109年全國收穫總面積為1821公頃,產量3萬1707公噸,較上年3萬4781公噸減產9%,較常年略減1%。

棗疫病為真菌性病害,俗稱水傷,遇到連日豪雨、高濕環境就容易發病,葉子、果實均可能感染,受感染果實表面會出現褐色水浸圓斑,當濕度較高時,還會長出白色黴狀物,病果也容易掉落,影響產量;果實儲運中若有染病果實,也會感染其他果實,造成損失。

罹患棗疫病果實會出現褐色水浸狀斑點。(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高雄場助理研究員陳正恩表示,棗疫病菌靠水、濕氣傳播,防範首重果園衛生管理,雨後應加強田區排水,並適當修剪枝條保持果園通風,排除潮濕,園中染病落葉、落果也要徹底清除,避免成為病原菌的感染源;此外,因土棲性的疫病菌常藉由飛濺上來的雨水,感染接近地表的果實,故建議農友可用竹桿固定架高枝條,避免果實遭隨著雨水濺起的病菌感染,亦可覆蓋雜草抑制蓆,或實施草生栽培,讓雨水無法直接擊打土壤濺起病菌。

棗子在潮濕、低溫環境中容易發生的輪斑病,為真菌性病害,陳正恩表示,輪斑病主要發生在葉片,染病葉片會出現輪紋狀灰褐色大型病斑,被害葉片易脫落,若染病葉片多,也可能影響果樹行光合作用;因輪斑病菌會隨空氣傳播,故防治首要在移除落葉,避免染病落葉成為病菌感染源。

受輪斑病感染之葉片有輪紋狀灰褐色病斑。(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以化學農藥防治棗疫病,可使用76.5%銅滅達樂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1.6%銅右滅達樂可濕性粉劑1000倍,但應遵守安全採收期,採收前14天不噴藥;或可選用免定殘留容許量的27.12%三元硫酸銅水懸劑800倍,或在降雨前施用非化學農藥資材中性亞磷酸(亞磷酸與等重量的氫氧化鉀中和)1000倍稀釋液全株噴施,每7天1次,共噴施2至3次。防治輪斑病則可使用50%免賴得可濕性粉劑1500至3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