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地】從沙灘地到淤積港,少年們的玻璃船啟航

雙人手工舟

雙人手工舟在臺東海面上飛快前進。

文字.攝影/譚洋

早晨,臺東白桑安的連綿沙灘上,三十來艘獨木舟像一排列隊的巨大彩色腳印,20位著裝的少年少女舉槳圍圈,宣誓出海。岸邊的浪像帷幕輕輕掀動,領頭五艘船頂著木造船身,表面包覆塑膠布透明如露珠、上層座艙形似閃電。這是長濱國中學生為這趟「畢業航行」,花一週打造的手工蒙皮舟。

學校邀來的造舟教育家「大沐老師」促成了這次活動。九年教學經驗塑造出循序漸進的課程:前兩天先做模型,從小船了解船隻架構和設計原理:船舷、橫梁、肋骨、龍骨、船刀、甲板縱條、腳踏墊、艙口橫梁、座艙口……之後才挑戰大船。

「這樣做下去,船就悲劇了,知道嗎?」大沐老師上課幽默,但每處笑話都留心提點工匠的嚴謹精神。畢竟作工一歪,一點膠一打釘,有時難再挽救。他幾次打趣說:會做到崩潰!

確實,時間有限,學生們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吃飯小休外就是趕工,互推工作、耍賴鬥嘴都上演。造舟原來像造屋,每個步驟裡再包含數十道工序和微小細節:彎船舷、鎖橫梁、拗肋骨、鋸雙斜角、製作艙口橫梁……有些步驟,決定它能否乘風破浪、海水不侵。

隨時光流逝、船身成形,奇妙的事發生。學生們從漫不經心到互相督促,進度追上了一旁「社會組」志工們。終於,只比預定多花一天,手工舟全數完工,兩天後於白桑安下水首航。

航程中,我和幾位蘇帆同伴參與戒護。初夏陽光磨礪著海上划手們的身心,有學生暈船不適,得休息甚至中斷;行經定置漁場旁,遇見巨大如礁岩的泡棉,底下彷彿在錨定或看守著什麼,我們像閃躲巨獸般小心繞過。邊划也邊驚嘆:海水湛藍澄澈如琉璃,能一眼望到十公尺深。就像目的地長濱漁港旁的內灣沙灘,海在這裡彷彿一床透明布料,隨波擺動。這是鄰近居民、學生和我們志工,每天再理想不過的巨大泳池,洗滌著我們身上堆積的疲倦、粉塵和苦悶。

但有些錯誤,只隨海水積累,比如港邊沙丘。長濱漁港是臺灣許多基於「漁船就近停泊」需求,冒然建設的港口之一。當初未審慎評估地形,結果建港後南邊漂沙堆成的沙灘因港口「突堤效應」而擴大,最終淤塞港嘴,每年得花大筆經費清淤,兩旁「愚公造山」,堆成高聳沙丘。亂做會悲劇的,從來都不只有手工舟而已。

PROFILE

譚洋 曾任報社編輯、獨立書店店員。2016年起定居東海岸,現為「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草創成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上解說員、蘇帆海洋基金會志工。想寫關於海的字,探索更多海洋文學與文化。

雙人舟範本
大沐老師帶來完成的雙人舟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