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劑面面觀:認識巴拉刈

巴拉刈、嘉磷塞與固殺草是臺灣使用量最多的三種非選擇性除草劑。何謂非選擇性除草劑呢?就是它們見草就殺,對於作物及雜草沒有分辨能力,也因為沒有選擇性,因此在作物生長期間,這幾種非選擇性除草劑是不能使用的,所以這些除草劑主要推薦使用在果園雜草管理或耕犁前雜草的清理。

但是,幾種特殊的使用情形,使這些通常不會用在作物生長期間的除草劑,也被應用在作物生長期。最常見的是種植基改的抗嘉磷塞或是抗固殺草的作物,在作物生長期間,就可以施用嘉磷塞或固殺草,這種藉由改造作物基因的方式,使得在應用上受到限制的非選擇性除草劑,解開了封印,也造就了嘉磷塞成為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

除了基改作物可能使用這種非選擇性除草劑外,另一種可以將此類除草劑施用在作物上的用法,是收穫前(pre harvest)處理的應用,例如,在歐洲或美國就有燕麥或小麥在收穫前施用嘉磷塞,目的是為了使作物有比較快且較一致的成熟與乾枯,方便機械式採收。

這樣的除草劑應用方式,在臺灣就是利用巴拉刈做為紅豆落葉處理。由上述的除草劑使用情形,可發現非選擇性的除草劑的應用,已不再侷限於非作物的生長期,使得非選擇性的除草劑更大量且多樣的被使用,也讓大家開始擔心除草劑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

而這次被點名的巴拉刈,是怎麼進入環境?對環境又有何影響?

首先從巴拉刈的化學性質來看,它是農藥中少見帶有二個正電荷的有機分子,而且有很大的水溶解度,這種帶有正電荷又易溶於水的特性,使得巴拉刈施用後,在土壤會被土壤中帶負電荷的黏粒所吸附,而施用後附著在雜草上也會被水淋洗到土壤中,一樣會被土壤黏粒所吸附。

因此,本來易溶於水的分子很容易被水所帶動,而在環境中流布並在環境中擴散,但巴拉刈卻是被水帶到土壤中後被固定住而不再移動了,這已由實驗結果證實,巴拉刈一到土壤就被固定在土壤的最表層5公分範圍內後,再逐漸被光降解、被微生物分解,最後變成氨、二氧化碳和水等消失。

因此,巴拉刈施用後,對一般民眾而言,幾乎沒有接觸的風險。而臺灣唯一推薦使用巴拉刈用於作物上的,就是紅豆的收穫前處理。由田間試驗結果,巴拉刈噴施在紅豆植株上2天後已消失到0.05ppm以下,消費者經由食用紅豆而攝取到巴拉刈的機會非常小。

巴拉刈因藥效好、殘留低、不會在環境中流布的藥劑特性,而被推薦使用,以取代高濃度尿素或化學品做為紅豆收穫前處理的藥劑,且市面上以生態商品銷售的老鷹紅豆等商品,更與巴拉刈的使用無關

其次,再與其他藥劑的施用量比較,以植保手冊上推薦對柑桔類果園雜草防治的除草劑為例,比較嘉磷塞、固殺草及巴拉刈三種藥劑,巴拉刈在單位面積主成分的用量是低於嘉磷塞的,單次的施用量則略高於固殺草。

 

再比較同樣推薦用於紅豆落葉及乾燥處理的藥劑。氯酸鈉的主成分用量是巴拉刈的10倍以上,而且效果還不如巴拉刈的快速有效,因此,就除草效果或採收前處理用途而言,巴拉刈是一個低用量的藥劑。

這樣一個單位面積用量較低、效果較好、在作物上不易發生殘留、在土壤中被快速吸附後降解、且不會經水帶動而在環境流布的藥劑,跟其他除草劑比起來,對環境相對較友善,如果外界有疑慮,應舉出科學資料證實。

(附錄)


巴拉刈被水帶到土壤後,就被固定在土壤的最表層5公分範圍內,接著逐漸被光降解、被微生物分解,最後變成氨、二氧化碳和水,屬於環境流布性較低的農藥。

根據The Pesticide Manual對半生期的描述,巴拉刈在使用後會快而強地固定在土壤中。


巴拉刈的理化性質。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