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茶海,或說公道杯

練習使用茶海時不被燙到,熟悉與器物的相處。

練習使用茶海時不被燙到,熟悉與器物的相處。

文字╱攝影 小令

茶具中,利於表現行茶之美的器物,是茶海,或稱公道杯,也有「勻杯」之美名。

自壺嘴出湯後,以此分配茶湯,注入與收回的動作間,要掂量每一杯的分量多寡,也要小心過程中不會意外被燙到。茶海的優點,是能好整以暇地控制每個動作的快慢,氣氛也相對舒緩。

若是不用茶海,則考驗從茶壺直入杯中的速度與均勻度,須富有節奏且精準,俗稱「關公點兵」。

茶海可選擇白色系的瓷器或陶器,方便主泡者觀察每泡茶湯的濃淡變化,不至因器物顏色而混淆,影響主泡者對茶湯狀態的判斷。

然而,我個人更偏好玻璃茶海,玻璃可以直接呈現茶湯顏色,增添視覺效果。

茶海跟茶壺有個相同的挑選因素要考量,就是出水、斷水的流暢度與乾淨度。

有些茶海的出水,在分杯的時候,容易因為嘴型設計或材質關係,導致打旋,茶湯入杯時容易噴濺,或製造小泡泡。有些則斷水不乾淨,分杯過程中總會流下幾滴茶湯,容易弄溼茶席,充滿茶漬。

如果出湯沒問題,接著,會依據大小或形狀,選擇適合手掌比例與氣質的茶海。茶海若買到比例過大的,視覺平衡是個問題,更重要的是使用過程不易協調,甚至燙傷。

當虎口張開,握住茶海開口時,要注意蒸氣是否會直衝到自己的手;確定不會,便要檢視茶海裝至八分滿狀態下,如果只能用拇指、食指、中指出力握住茶海邊緣,分杯時,能否控制施力使動作流暢。

茶海材質與厚薄差異,也會影響導熱的快慢。厚重的茶海,升溫降溫較慢,雖不易燙手,但若沒有先用熱水加熱就直接倒入茶湯,容易帶走過多的溫度,茶湯入杯時,溫度已大不相同。至於透薄的茶海,升降溫度都快,使用過程中,就要考驗手指的耐燙能力了。

初學時,瓷器的茶海很好入手,茶湯口感與香氣,都顯俐落。上手後,決定買陶製的茶海,口感上相對樸實溫和,但令人覺得比較耐相處,畢竟,喝茶不需每泡都需要那樣鮮明的感受。

最後,迷倒我的是玻璃茶海。我先後買了兩款,一個是簡易的圓型開口,另個是偏葫蘆型的設計。玻璃比起陶或瓷,更不容易吸附氣味,也更能讓我直接欣賞茶湯的色澤。

茶湯從茶壺泡完後,茶壺的影響是第一層,若從茶壺倒進茶海,茶海的各種細節,對於茶湯的影響會是第二層,等到從茶海再倒進茶杯,茶杯的材質與設計,則會是第三層。

我自己泡茶時,偏好不使用茶海,從茶壺到茶杯,只有兩層影響;若要使用茶海,玻璃圓形開口的設計,對我而言,是最不需擔心茶湯會額外增加變因的選擇。

玻璃茶海可以欣賞茶湯顏色,非玻璃的則欣賞器物本身。
玻璃茶海可以欣賞茶湯顏色,非玻璃的則欣賞器物本身。
茶海搭配杯子造型,是日常的美學訓練。
茶海搭配杯子造型,是日常的美學訓練。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