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龍泉市場的日與夜──臺北龍泉市場

市場小巷屋頂蓋得不見天,冬避風、夏遮蔭。

市場小巷屋頂蓋得不見天,冬避風、夏遮蔭。

文字╱攝影 蘇凌

我是先知道有魚湯,才知道有市場的。

某個晚間十一點,朋友帶我來到一個賣鮮魚湯的路邊攤,用滷肉飯、魚肚粥、白菜滷補回稍早花兩小時游泳消耗掉的熱量後,我們沿巷子走回大馬路。沿途兩側全是攤位,這時間當然是休息了,只有幾隻老鼠竄過,搭配朋友的大呼小叫。「這裡是市場耶!」我興奮表示。「妳要來自己來喔,我早上起不來。」

於是八小時後,我獨自再次踏入這條巷子。入口第一家自助餐店,率先揚起鑊氣,比鄰的西式早餐店正煎熱狗,油香漫至對面首飾店,一旁彩券鋪有人刮得正樂。龍泉市場沒有一片寬闊的腹地,但這充滿煙火味的小小巷口,已揭示它作為一個市場的雄大志氣。

我曾經疑惑,在這被連鎖餐飲、超市占滿的學區兼商業中心,這樣一個傳統市場能活嗎?幾次到訪後發現,反倒因為如此,它包容了所有制式化交易之外的脫序──尤其一些顯然無法出現在隔壁家樂福的販售噱頭:賣雞蛋的攤位,大大寫著「蛋界LV」、「斥資四億打造的蛋場」,如此浮誇言論,在市場裡顯得理直氣壯,雖然我心裡想的是:「有四億的資可以斥,還要出來賣雞蛋?」

又或者那水果攤,紙牌上也不寫產地,淨寫些「炫麗蘋果」、「嬌美木瓜」、「變色酪梨」等霹靂四射的形容詞。明知「變色酪梨」純粹指的是酪梨成熟後會變黑,但搭配攤前那位穿著印滿「CHENEL」睡褲的太太,畫面上還是呈現出一股山寨式的俗豔氛圍。此時,太太一個踉蹌,手中芭樂險些落了一顆出來,老闆娘一臉正經地表示:「這芭樂,是活的。」

市場小、攤位挨得緊,但與其說顧客逛起來方便,不如說更方便攤主社交。一次,我走進無人服飾鋪,攤主阿姨只從隔壁探過頭來,丟下一句「慢慢挑」,對面賣菜阿桑質疑她不顧店,阿姨擺擺手表示:「有啦!我有跟她說『嗨』了啦。」這位服飾店阿姨,在我走到不遠處的飯糰店時,再度現身,「我人在這,妳要選幾種料都可以。」接著開始向我說明如何點一顆飯糰:「首先,妳要選白米或紫米。再來選料,我跟妳說,這個油條是老闆自己做的。最後選尺寸,妳要超級大嗎?」多虧了她,飯糰店大叔自始至終不必開口,就能接單做飯糰。我說你們大家感情真好,阿姨立刻撇清:「我是跟老闆娘感情好!沒有跟他感情好!」阿姨出沒在各個攤位上,就是不在自己的服飾店內,彷彿租下這鋪位,只是讓她更有理由在市場內悠遊。

前陣子,再到龍泉市場,服飾店、飯糰店都收了,而人潮依舊,擁擠更甚以往,有攤位之間的畸零地,還停了輛腳踏車,大哥以車為鋪位,販售媽媽做的湖南粽和甜酒釀。

在龍泉、東門市場輪流擺賣的湖南粽腳踏車。
在龍泉、東門市場輪流擺賣的湖南粽腳踏車。
外籍看護買菜時,阿嬤居然在玩魔術方塊!
外籍看護買菜時,阿嬤居然在玩魔術方塊!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老派生活裡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