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場改良黃斑粗喙椿象量產技術 人工飼養時間減8成 生物防治產品可望更便宜

黃斑粗喙椿象若蟲(左、中)與成蟲(右)均能捕食鱗翅目幼蟲。(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斜紋夜盜蛾、紋白蝶、小菜蛾、甜菜夜蛾及番茄夜蛾等鱗翅目昆蟲幼蟲,危害農業生產甚鉅,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鱗翅目幼蟲的捕食性天敵黃斑粗喙椿象作生物防治,改良黃斑粗喙椿象量產技術,調整天敵椿象種原食餌及收集系統,可大幅減少人工飼養投入時間80%,降低人力成本,已成功技術轉移業者,有望生產更便宜的生物防治天敵產品供農民應用。

鱗翅目幼蟲會啃食作物葉子、枝條或幼嫩果實,黃斑粗喙椿象可以刺吸式口器將毒液注入害蟲幼蟲體內,使其失去活動能力後,再吸食體液,甚至也能捕食害蟲的蛹。黃斑粗喙椿象生活史自二齡若蟲至成蟲期、超過1個半月時間在田間皆具有捕食能力,且隨著齡期的增長,捕食能力也會提高。以捕食紋白蝶幼蟲成效為例,捕食能力較佳的黃斑粗喙椿象雌成蟲,平均每天可捕食7.8隻的三齡幼蟲或4.4隻的五齡幼蟲。

網室小黃瓜田中釋放黃斑粗喙椿象。(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農改場副研究員吳怡慧表示,過去飼養黃斑粗喙椿象主要餵飼麗蠅幼蟲,保存期限短,要新鮮供應,備辦很花工夫,苗栗場開發替代的新食餌,飼料成本不增加,但保存期限長,收集更簡易,可大幅減少人力投入時間80%;且新食餌養分更為充足,餵飼黃斑粗喙椿象種原,種原產卵期從15天倍增到1個月,生產卵粒數量加倍,品質也提升。

吳怡慧說,當投入成本減少,收穫卵粒加倍,業者生產生物防治天敵產品的價格就有望降低,讓農民更有意願使用友善環境的防治資材,減少農藥使用,進而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苗栗農改場改良黃斑粗喙椿象量產飼養技術,建置「黃斑粗喙椿象生產收集系統」,今年已成功技轉「有限責任台灣區綠能作物運銷合作社」。

苗栗農改場「黃斑粗喙椿象生產收集系統」今年已成功技轉「有限責任台灣區綠能作物運銷合作社」。(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