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大糧倉計畫 高職生與糧同行

有別於書本上的體驗,學生們親自操作農機。

【廣編企劃】

文/黃雅蘭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農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去年舉辦的「高職生與糧同行」有五家農校參與,因各方好評不斷,今年擴大邀請十家農校與農會、農場、農企業、大專菜農、產銷、合作社等機構,讓學生透過參訪與實作,了解國內雜糧產業現況,以培育雜糧新世代,為臺灣農業注入活水。今年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元,「與糧同行」活動列車巡禮臺灣南部各重點雜糧產區,帶領學子們走進雜糧產地,與國產雜糧來個有趣又好玩的親密接觸。

甘藷插苗加炕窯,好吃又好玩

2019年10月3日,臺南新化田間豔陽正熾,在新化區農會的安排下,民雄農工園藝科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站在田埂上,看著在地青農楊慶山使用農機做畦。不過觀摩還不夠,實際下田更是學生來此的真正目的。手握一株株綠油油的甘藷苗,學生們揮汗在田間練習平插技法,實際體驗農民們在豔陽下一步一腳印播種的辛苦。

插苗活動後,青農洪岳銘分享了他的從農體驗。他認為務農最大的挑戰在於從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他也鼓勵有興趣從農的學生報名各種農業課程,認識、學習並體驗農業有趣的地方。中午時分,學生們將戰線拉到市民農園炕窯,從疊窯到開窯,全都動手自己來,過程中雖被泥土弄得灰頭土臉,但吃著自己動手製作出來香噴噴的土窯雞,不少學生大喊有趣,紛紛表示這是自己從沒有過的田間體驗。

學生們親身體驗種植黑豆的樂趣。

粒粒黑豆下土,體驗農民辛苦

儘管天氣有點陰暗,但農場裡卻笑聲不斷,原來是北港農工學生在青農曾國恩的帶領下參觀農機具的熱鬧場景。在曾國恩的「麻營農夫」農場裡,田埂機、挖溝機一字排開,以往只能在課本裡看到的圖片變成實體機械展示在眼前,學生們不僅看得驚訝連連,更忍不住動手實際操作一番,直呼過癮。

曾國恩還帶領學生到農田裡,親身體會種植黑豆的樂趣。這次準備的是臺灣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青仁黑豆臺南三號,農經科學生吳錦媛說,雖然在校也曾種植過黑豆,但從沒有大規模、甚至是利用農機具種植的經驗,對於以後想接手爸爸農園的她來說,這是一次提早實際接觸農業的好經驗。吳秀珍老師也認為實地參訪能呼應在校的學習,讓學生產生一種震撼,思考從農其實就是要不斷嘗試,對學生來說收穫很多。

認識胡麻花,手工自製芝麻糖

在西港區農會的安排下,虎尾農工農技科學生參訪了胡麻的產銷流程。西港是全臺最大的胡麻產地,有「胡麻嫂」之稱的西港區農會總幹事陳月英笑稱,學生吃過芝麻,卻沒見過芝麻在田裡長什麼樣子,因此請青農帶學生見識一下胡麻花、蒴莢的模樣,也請學生到「胡麻嫂故事館」,看看早期榨麻油的傳統生產工具,體會一下農民辛苦的生產過程。

此外,還有重頭戲DIY手工製作芝麻糖。第一次製作芝麻糖的學生個個神情緊張,除了要趁熱幫芝麻糖「整型」,還要搶時間切片,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學問一籮筐,但也讓大家嘴裡、心裡都收穫滿滿。

體驗手工製作芝麻糖。

看電腦揀土豆,學生好驚奇

在百大青農張建豪的帶領下,員林農工休閒農業科學生們席地而坐,一張張臉孔眼神專注地望著手中的花生植株,小心翼翼地一顆一顆拔下成熟的花生。除了有在地青農張建豪分享花生的種植經驗及棄商從農的心路歷程外,虎尾鎮農會更安排讓學生們DIY花生刈包當午餐,親手體驗農產品加工,從第一線的農務實作到產品製作、導覽,全都體驗到。

參觀虎尾鎮農會的土豆製油廠也是另一項讓學生難忘的經驗,電視上常說的「用電腦揀土豆」,在這裡就看得到。參觀過程中,鄭廠長不但娓娓道來花生揀選及製油過程,也詳細介紹自家生產的花生油特點,讓不少學生當場掏腰包購買,要帶回家給家人品嚐一番。

透過活動,在地青農也和學生們經驗分享,感受國產雜糧的好。

農糧署簡任技正蘇登照表示,挑出甘藷、黑豆、胡麻和花生這四種作物讓學生深度認識的原因在於,這些農產品是臺灣最主要、最主力的優質農產品,產業都具有相當規模。農糧署希望仿效先進國家作法,將這些在地農產品打造成區域性的特色農產,例如雲林落花生、嘉義黑豆產業,讓特色農產結合當地文化,形成六級化產業。這一場場的體驗活動,必能在這群年輕學子心裡埋下與農業的連結,成為未來從事或支持國產雜糧的小小生力軍!

農糧署簡任技正蘇登照表示,透過活動的舉辦,盼學生們能成為國產雜糧的生力軍。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