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家調查數據貢獻大 證實蘭陽平原候鳥族群下降主因是水稻田流失

透過公民科學家廣泛收集來的資訊,特生中心發現大多數繁殖鳥族群還算穩定,但繡眼畫眉、竹雞這2種特有種顯著下降。圖為繡眼畫眉。(圖片來源/林務局)

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運用「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等鳥類調查資料,針對嘉南平原、彰化沿海、蘭陽平原的度冬水鳥進行數據分析,發現族群數量減少最多的地方在蘭陽平原,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指出,蘭陽平原的度冬水鳥中,對水稻田依賴程度愈高的鳥類數量減少愈明顯,證實蘭陽平原水稻田快速流失使得牠們無法繼續選擇蘭陽平原為度冬地。

特生中心今(4)日舉辦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林大利以「臺灣鳥類現況與保育策略」做專題報告,透過公民科學家合力提供各種鳥類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林大利表示,特生中心近十年來持續號召公民科學家,協助各種動植物分布資料的收集,由於民眾熱心參與,累積許多物種的時間與間空間分布資料,幫助科學家分析動植物族群近十年來在臺灣分布情形的變化。

以鳥類調查為例,臺灣在度冬候鳥遷徙路徑上是屬於「東亞澳遷徙線」,林大利利用每年都會舉辦的新年數鳥嘉年華收集到的資料,分析度冬水鳥在嘉南平原、彰化沿海、蘭陽平原等3處主要聚集核心地區族群增減情形,嘉南平原度冬候鳥族群數量增加的物種最多,蘭陽平原則是數量減少的物種最多。

(資料來源/林大利)

林大利指出,同一地區的遷徙候鳥族群數減少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整體數量減少,二是候鳥改變度冬地點的選擇;進一步分析蘭陽平原度冬候鳥減少的原因,發現對水稻田依賴程度愈高的鳥類,族群數量下降的比例愈高,這些鳥類在遷徙過程中,除了在黃海泥灘地遇到相當大的生存威脅外,飛到臺灣後,又在蘭陽平原遇到水稻田快速流失的挑戰,導致牠們無法繼續在蘭陽平原度冬,「蘭陽平原水稻田的流失,是造成蘭陽平原水鳥減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對於需要遷徙的候鳥而言,林大利說,繁殖地、休息中繼站、度冬地這三個地方只要有任何一個地方的環境毀壞,其他地方再怎麼努力做保育,也都是空談,臺灣是度冬候鳥的遷徙中繼站、度冬地,因此臺灣對於候鳥負有保育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須留意光電板與未來棲地保存的關係及影響。

同時,林大利也分析臺灣繁殖鳥類族群現況,將2011年至2019年臺灣繁殖鳥類的資料,依照棲地偏好將鳥類分門別類後再分析族群趨勢,107種繁殖鳥類中,有52種森林鳥(例如冠羽畫眉、臺灣藍鵲、茶腹鳾)、20種農地鳥(例如鷦鶯、番鵑)、28種森林農地都喜歡的鳥類,以及7種外來鳥(例如家八哥、灰頭椋鳥),林大利表示,大多數繁殖鳥族群還算穩定,但繡眼畫眉、竹雞這2種特有種顯著下降。

(資料來源/林大利)

部分鳥類的減少雖然尚未達到研究上呈現顯著的程度,但減少的速度卻不可忽視,林大利點名粉紅鸚嘴、鉛色水鶇、白頭翁、麻雀、棕背伯勞,以及大卷尾這6種鳥類,族群數明顯下降已接近顯著程度,尤其是麻雀的減少情形受到很多關注,大家都有發現麻雀數量變少,但這兩年情況已稍有改善。

林大利並建立三項複合物種指標:森林鳥類指標、農地鳥類指標,以及外來鳥種指標來觀察各種繁殖鳥類族群的變化,森林鳥類指標的增加幅度高於農田鳥類增加的幅度,這兩種都呈現穩定增加,但值得擔心的是外來鳥種指標的大幅擴張,外來鳥種大幅成長是未來保育工作上無法忽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