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雞蛋食安 友善畜牧業者:降低飼養密度就不用藥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林書帆   文/林慧貞   文/邱宜君   首圖攝影/謝佩穎

回溯2017年臺灣發生雞蛋驗出芬普尼事件,依《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殺蟲劑芬普尼被歸類為「不得檢出」,雞蛋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引發大眾關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年曾召開專家會議追究原因,研判芬普尼可能應用於防治雞隻體外寄生蟲、蒼蠅等等。但來到南投縣草屯鎮自然蛋牧場,幾乎看不到蒼蠅,就連雞糞味也不明顯。

降低飼養密度 就能不用藥物

自然蛋牧場雞舍、戶外空間共900坪,只養了1,500隻雞,換算下來每隻雞可享有2平方公尺活動空間,遠高於《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戶外活動空間每平方公尺不得超過6隻的要求,雞有充分空間進行理羽、沙浴,為自己清除寄生蟲,雞隻排泄物量少,雞舍又維持乾燥、通風,自然不須使用藥物。「最主要是我發現若雞沒被關在籠子裡,可以感覺到牠們是快樂的,我看到擠在籠子裡的雞,也會覺得很痛苦。」自然蛋牧場主人白登文說。

白登文約莫2003年開始養雞事業,起初僅是玩票性質飼養100隻雞,雞蛋供應給親友,後來才擴展到現在的規模。「我有個曾就讀屏東專科學校的長輩,1990年代左右就放牧飼養蛋雞,很多知識都是向他諮詢。」他向中雞場購買105日齡雞隻來飼養,此階段的雞隻已施打大部分必要疫苗,此外飼養過程完全不用藥物,餵飼雞隻也是不添加任何藥物的空白飼料。

「許多人會疑惑,不用藥物又讓雞隻在自然環境下接觸土壤,該如何避免牠們感染球蟲?其實依照長輩分享和自身經驗,只要提供足夠棲架,不要讓雞24小時窩在地上;雞舍內保持乾燥、通風即可,且能自由活動的雞比較健康,對球蟲產生抗體,就像健康的人得了小感冒也能很快復原。」白登文很習慣將雞視為人類看待,「如果1間小房間擠了10個人一定會不舒服,且雞的體溫有41°C,若飼養太密集,夏天會很難過。」

正因為不用藥物,即使現在客戶買雞蛋常常得提早預約,白登文也不想提高飼養量。「因為密度與雞隻健康有密切關係,不能冒任何風險。」對此,臺灣唯二通過中央畜產會有機農產品驗證的畜牧業者亞植有機農場也有同樣心得,專員黃彥哲表示,他們因為申請有機農產品驗證才接觸到動物福利,「有機畜產品與農產品一樣,生產過程不能使用化學合成藥物,但高密度飼養環境很難不使用。再者有機農業的中心思想是永續經營,動物福利也是其中一環。」

與自然蛋牧場相同,亞植有機農場飼養密度也低於標準。黃彥哲表示,依據《有機畜產品驗證認定評審標準》「蛋雞畜禽舍每平方公尺6隻、戶外飼養地每平方公尺4隻」,他們可飼養1萬隻蛋雞,但實際上約莫6千隻,這是因為依據飼養經驗,這對雞隻健康、產蛋率而言都是最適宜的數據。「這也關係飼料成本,養得越多、吃得越多,產蛋率不一定更好。」

畜牧業者是否確實執行放牧很容易辨識,因為雞隻活動讓雜草難以生長,圖為自然蛋牧場自由活動的雞群。

解放蛋雞也改變管理思維 改善硬體與人員培訓並進

讓雞過得自由、開心,相應須考量集蛋問題。白登文表示,雞約20週齡開始產蛋,等牠們習慣在巢箱產蛋後,才會開始放牧,他再次以人類生活比喻,「就像訓練小學生每天回家先寫功課,兩個月後養成習慣就不用提醒他。」

白登文指出,關鍵是提供數量足夠、符合雞隻習性的巢箱,依照他的飼養經驗,巢箱理想尺寸是高70公分、寬40公分、深30公分,「早期做得太大,太多雞擠進同一個巢箱,容易把蛋踩破。」一開始難免有雞隻在地上產蛋,比率約50%,這時就得趕緊把蛋撿到巢箱,「之後慢慢變成50顆在巢箱、15顆在地上,大約半年後地上蛋只剩約1%。」

只要提供符合雞隻習性的巢箱,讓牠們習慣在巢箱產蛋,就能免除到處撿蛋的麻煩。

解放蛋雞不僅是把雞從籠子裡放出來,飼養管理也須做出調整。全佑牧場負責人張建豐於2015年由籠飼轉型為平飼,他發現雖然都是一樣的蛋雞,「但是當你把籠子解開後,可能就要管東管西,像對小孩一樣,幫他又怕他摔著了,又怕他受傷,很多細節都得小心,例如製作棲架時尖銳處都要磨圓。」

除了硬體改變,也需要人力成本投入。張建豐說明:「以前籠飼型態,我可能就是在籠子前看一下,1天大概只需半小時到1小時,轉型平飼後,大概多花1倍以上時間觀察雞隻行為,例如為什麼打鬥?有時可能打群架,若情況輕微就還好,因為本來雞就有社會階級制度,透過打鬥區分彼此階級,也正是因為牠們有自然的動物行為,會增加管理難度。」

此外,難免有幾隻雞即使經過訓練,仍會在地上產蛋,張建豐指出:「雞有模仿行為,若不控制的話,地上蛋可能越來越多,但我發現分享給同業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對方。原因是每個養雞場蓋法、日照方向等環境條件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人必須自行檢視畜牧場,確認是什麼因素造成地上蛋,因此須密切觀察動物行為、了解動物需求。」

臺灣推動友善畜牧 可當亞洲動物福利領頭羊

不論採行何種方式提升動物福利,對畜牧業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得到消費者認同。白登文的長輩於1990年代放牧飼養蛋雞時,因缺乏銷售管道,即便技術沒有問題,還是只養了2、3年就放棄。「那時候1顆賣5元都沒人買,但這幾年動物福利風氣逐漸興盛,也有臉書等管道可以自我宣傳。」他坦言現在已經不再認真經營Facebook粉絲頁,因產量有限,每次發文可能面臨缺貨問題。

張建豐則認為,推動動物福利對畜牧業是個轉機:「亞洲動物福利發展還不蓬勃,如果臺灣可以朝這方面努力,有機會從墊底一躍成為領先。這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臺灣民眾對自己食物越來越講究。我的顧客不會覺得雞蛋很貴,因為當他知道雞蛋是怎樣被生產出來,會認為你的產品非常健康,進而願意購買。」

動物福利畜產品從過去的乏人問津,到現在各種型態畜牧業者皆能找到通路,在畜牧業者各自努力外,動物福利的下一階段,則有賴政府投注研究資源,建立更完善制度。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9年2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