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洋蔥長期貯藏力 控管水分與病害 洋蔥採收前注意事項

洋蔥

落實田間管理有助於提高洋蔥貯藏力。(攝影/林靜怡)

文.圖/黃祥益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副研究員

恆春半島的洋蔥因栽培時期與氣候條件與其他產區不同,所生產的洋蔥球較硬且耐貯運,主要供應長期貯藏市場的需求,故對於蔥球的含水量、硬度及田間管理的要求高於其他產地的鮮銷洋蔥。本文以恆春半島為例,提醒洋蔥採收前田間管理的注意事項,供農友栽培參考,以提升蔥球品質及貯藏力。

洋蔥是國內重要的根莖類作物,2020年全臺栽培面積約1,381公頃(農業統計年報),年產量6萬3,844公噸。其中以屏東縣種植591公頃最多,占全臺栽培面積的42.8%,年產量2萬3,692公噸占國內產量37.1%,主要分布於恆春半島的枋山、車城及恆春3鄉鎮。國內洋蔥全年消費量約13~14萬公噸,而國產洋蔥年總產量為6~7萬噸之間,僅為市場需求的一半,加上國產洋蔥一年一收且產期集中,需要藉由冷藏調節全年的市場需求,不足的部分以進口洋蔥補充,所以洋蔥的貯藏力極為重要。

洋蔥貯藏力主要受到蔥球特性、品種、病蟲害及採收作業的影響。通常貯藏力較佳的蔥球具有較多層的外層皮膜,且厚度較厚、外層皮膜完整,較低的蔥球含水比例,較高的硬度等特性。蔥球的性狀都是品種的特性表現,換言之品種是洋蔥貯藏力最基本的影響因素。

採收作業注意 田間癒傷時間須足夠

國內種植洋蔥品種以短日型的早生黃皮種為主,這類品種的外層皮膜通常只有2~3層,比較薄而且容易脫落、不完整,含水量也比較高。以恆春半島常見的黃皮種洋蔥為例,其蔥球含水量大約介於91~93%之間,比日本進口的北海道洋蔥含水量高出1~2%(介於89~91%)。也因為含水量較高,蔥球硬度相對比較低,洋蔥品種特性的差異,直接反映出國產貯藏力較進口洋蔥不足的原因。而蔥球外層皮膜厚度、含水量及硬度,可藉由生育期田間管理獲得改善,雖然幅度有其極限,對於洋蔥貯藏力卻可得到明顯提升。

病害及採收作業是直接影響蔥球貯藏期長短的重要因素,蔥球若感染黃萎病、軟腐病及炭疽病等3種洋蔥病害,在冷藏過程中容易於傷口發生二次感染,造成蔥球腐爛速度加快,嚴重影響貯藏時間。貯藏期間業者也必須增加挑除腐爛蔥球的作業次數,造成成本增加。如果同一批蔥球採收時的罹病比率較高,所增加的作業成本則更加提高。

採收作業及採收前處理對於洋蔥貯藏力有明顯幫助,尤其是採收前最後一次灌溉至採收的間距及田間癒傷處理時間。此作業程序影響蔥球含水量及蔥球表面乾燥程度,及表面皮膜的完整性,減少受傷的機會。田間癒傷時間不足,過早進行剪葉,容易在蔥球貯藏初期,因剪葉傷口感染腐爛。

國產黃皮種洋蔥
國產黃皮種洋蔥外觀。

採收前水分管理 最後一次灌溉後3週採收

一般而言蔥球含水率越高越不易貯藏,主要原因是在田間採收、集貨與後續分級包裝的機械作業過程中,蔥球含水比率高時容易造成蔥球物理傷害,進而使微生物由傷口入侵,在貯藏期間腐爛,水分多、溼度高更促成微生物的滋長。蔥球含水率高低,除品種差異之外,採收前的水分管理及最後一次灌溉至採收的時間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通常在洋蔥倒伏後就需要注意水分的控管。

依據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簡稱旗南分場)試驗2010年至2014年間的試驗結果顯示,不同品種蔥球含水量不同,除少數品種之外,蔥球含水率越高的品種貯藏力越弱。

2019/2020年期的試驗調查顯示,洋蔥在最後一次灌溉後2週、3週及4週採收的大球蔥球(直徑8~10公分)的含水率分別為91.8%、91.3%及90.9%。灌溉後2週採收的蔥球,在冷藏2週後開始出現腐爛的情形,灌溉後3週及4週採收的蔥球,分別在冷藏後13週和17週才開始出現腐爛蔥球。說明洋蔥在一般農友習慣的灌溉後2週採收,其貯藏力最差。而最後一次灌溉後4週採收的球具有最佳貯藏力,但仍有其風險,因恆春半島洋蔥採收期為3月中旬至4月上旬,這段時期常有春雨發生,斷水後時間過長,遇到降雨的機率相對較高。

另外,由於國內洋蔥品種的外膜層數較少、較薄,洋蔥灌溉後4週造成蔥球的外膜更加乾燥,容易在採收、集貨等作業過程中脫落反而失去保護。考慮上述因素,建議在最後一次灌溉後3週採收,比較可以同時顧及品質與天氣風險。

洋蔥冷藏後腐爛情形
洋蔥冷藏後腐爛情形。
洋蔥癒傷
田間癒傷時間不足,造成貯藏初期腐爛。

田間定期病害防治 溝灌避免水位過高

田間病害也是影響蔥球貯藏力的重要因素,從近2年恆春地區冷藏後腐爛情形較嚴重的蔥球發現,常由黃萎病、細菌性軟腐病及炭疽病發生的位置開始腐爛,進而有其他微生物同時感染,同時也擴及其他正常蔥球,造成大量損失。通常業者須耗費大量人力定期檢視庫存蔥球是否發生腐爛,並且挑除腐爛蔥球,增加作業人力成本,所以採收前的病害必須要更加強防治。

黃萎病、細菌性軟腐病屬於土壤傳播性病害,長時間存在土壤中,從洋蔥苗期到成熟期採收都會危害,甚至延續到貯藏期間,這2種病害經常同時出現在蔥球地下部分,特別是蔥球基部根盤的位置。細菌性軟腐病由細菌感染所致,會發出惡臭味。黃萎病是真菌性(鐮孢菌)病害,單獨感染時不會出現臭味,是二者最大區別。但黃萎病常會在發病傷口的位置受到其他細菌入侵感染,或與細菌性軟腐病同時感染,也會發出臭味。

而炭疽病則是在田間潛伏感染,在下雨過後無風、高溼適合發病的環境條件下迅速發病,不論葉片及蔥球上均會發病,蔥球上的病斑經防治後雖然可以控制,但在貯藏期間仍可能從病斑的位置腐爛。

建議在洋蔥的生育期間須定時進行病害防治,將田區環境中的病原密度降至最低,以減少病害發生機會及病害擴散速度,避免病害所帶來的損失。

前述病害的合法防治用藥建議可至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的「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網站查詢。由於洋蔥倒伏後至採收的時間很短,病害防治須特別注意安全採收期及農藥殘留的問題,建議可使用有機及友善耕作可用的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以避免出現藥劑殘留過量的情形。

恆春地區洋蔥灌溉主要以溝灌為主,灌溉時常淹過蔥球到達葉片,建議應避免水位過高,灌溉水位儘量淹至畦面即止,以免造成病原菌擴大分布於蔥球表面。此外,預防病害發生除了定期進行防治之外,建議以水旱田輪作的方式,由最根本的方式進行防治,效果最穩定,同時可減少農藥使用頻率及用藥量。並且要注意所有的田間管理操作應避免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機會。

洋蔥田間癒傷
癒傷是指植物傷口表面會新生組織,減少水分蒸發、氧化變質,並阻止病菌侵入。洋蔥田間癒傷處理,就是在田間風乾至約失重5%。
洋蔥田間
灌溉時避免淹過蔥球。
不同灌溉後週數採收的大球蔥球貯藏期間的損耗率變化

採收前灌水將致腐爛 雨後須及時防治

洋蔥採收前的田間管理與採後品質和貯藏力關係密切,特別是水分及病害管理,強烈影響洋蔥品質及貯藏力,千萬不要為了增加蔥球重量而在採收前灌水,造成貯藏期間嚴重腐爛。

除了採收與最後一次灌溉需間隔3週之外,倒伏期之後的病害管理及水分供應、灌溉技術是蔥球品質和貯藏力關鍵,此期間的管理細節必須要注意,病害防治工作也要配合到位,特別在下雨過後環境潮溼,是各種病害發病的適合條件必須及時進行防治。此外,也需要配合良好的採收過程,減少採收動作造成的物理傷害,讓貯藏期間損耗減少到最低、獲得最高收益。

洋蔥黃萎病造成根盤腐爛及紫根。(左);洋蔥細菌性軟腐病感染部位(根盤)會出現腐爛及惡臭味。(中);洋蔥炭疽病。(右)
洋蔥黃萎病造成根盤腐爛及紫根。(左);洋蔥細菌性軟腐病感染部位(根盤)會出現腐爛及惡臭味。(中);洋蔥炭疽病。(右)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