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瀕危物種槲櫟 新竹原生育地衰退剩不到百株 異地復育擴大族群量

新竹縣政府徵求機關、學校加入復育行列,將槲櫟苗木種到原生育地以外地區。(圖片提供/新竹縣農業處)

槲櫟是溫帶森林常見的殼斗科落葉樹種,廣泛分布中國、韓國、日本等東北亞地區,臺灣氣候偏暖,卻在新竹、苗栗兩處低海拔丘陵有族群分布,十分特殊。新竹槲櫟群落102年曾有144株,去年調查卻只剩下75株,族群數量持續衰退,新竹縣政府與嘉義大學團隊採種育苗,推廣機關、學校種植保種,在鳳岡國小、山崎國小及竹北婦幼館等地種植,希望成功擴大族群數量。

槲櫟在臺灣最早的紀錄是由日本學者島田彌市1924年於新竹紅毛採集到的標本,但之後80多年都沒有人再見到此樹種,直到2002年靜宜大學教授楊國禎才在新竹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內再度發現存在百餘株族群,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其列為極危等級;2019年再由屏東科技大學團隊於苗栗一處公墓發現另一處群落,數量不超過百株,成為臺灣至今僅有的二個槲櫟群落。

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廖宇賡、助理教授趙偉村團隊,進行新竹槲櫟原生族群保育調查工作,並採種培育實生苗。廖宇賡表示,槲櫟是溫帶落葉喬木,冬季下雪時樹葉會全部落光,但臺灣氣候沒那麼冷,新竹低海拔地區有族群分布,推測是因生育地靠海邊,冬季氣溫偏低得以存活,但落葉現象已不明顯。

廖宇賡指出,槲櫟是溫帶樹種,泰國植物誌記錄其海拔2、3,000公尺棲地有此樹種,臺灣雖不見得是槲櫟分布最南界國家,但臺灣低海拔地區的槲櫟顯然是生長溫度最高的族群;臺灣有颱風等天災,新竹當地老一輩居民也會取槲櫟作為柴薪,加上有其他生長快速的蔓藤植物及闊葉樹種與其競爭,槲櫟無法更新擴增,族群數量遂不斷衰退。

竹北婦幼館種植槲櫟最高的已有3公尺。(圖片提供/新竹縣農業處)

嘉義大學採種培育槲櫟實生苗,並與新竹縣政府合作,從7、8年前徵求機關、學校加入復育行列,將槲櫟苗木種到原生育地以外地區。廖宇賡指出,槲櫟不只受到天災、植物競爭威脅,因為種子很可愛,人為採集也多,因此分散到各地校園中復育,既可分散風險、避免民眾干擾原生育地,學校教師更可以此為教材作生態保育教學,「目前以竹北婦幼館所種植最為成功,2、30株整排的槲櫟已長到超過一層樓高」。

至於槲櫟復育是否在高海拔地區更容易成功?廖宇賡則說,在海拔8、900公尺學校種植,槲櫟確實因氣溫比較冷涼,長得很好;但他也曾將槲櫟帶回嘉義阿里山區近2,000公尺地區種植卻長得不好,「太冷也不行,葉子變得又厚又小」,但在奮起湖(海拔1,400公尺)下方低一點的地方,槲櫟就長得不錯。

新竹縣農業處森林暨自然保育科長梁明任表示,縣政府徵求不同單位協力復育多年,參與單位沒有正式統計,但以嘉大培育送出苗木迄今也已超過2,000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