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蟾蜍三個月移除逾7百隻 春暖花開的3月是關鍵

現在進入繁殖期,公蟾蜍會群聚在積水的水田或水溝鳴叫,移除速度將可加快。(圖片來源/曾梨棉 攝)

去年11月在南投野地出現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今年1月下旬進入繁殖期,公蟾蜍出現在水域開始鳴叫,吸引母蟾蜍前來,所幸被志工及時捕抓移除,目前監測尚未發現產卵情形。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表示,從去年11月至今,累計已移除7百多隻海蟾蜍,要阻止海蟾蜍成功繁殖、擴大野外族群,現在是關鍵時刻。

氣溫上升至18度以上、日照變長,再加上下雨,公海蟾蜍內分泌受到影響就會發出鳴叫,叫聲刺激母海蟾蜍卵成熟並產卵,兩者時間差大約半個月至1個月不等,視個體營養狀況而定,若食物充足,母海蟾蜍吃得多身體好,卵成熟速度較快。

楊懿如指出,1月20日前後氣溫上升又下雨,志工已聽到公海蟾蜍的鳴叫且有聚集至水域的情形,一天可以抓到2、30隻海蟾蜍,但30日(小年夜)氣溫降低,公蟾蜍就不叫了,氣溫還沒穩定回升前都會是如此狀況,「現階段出現的以公蟾蜍為主,看到就先抓,等到母蟾蜍現身再抓,志工現在就是每天都巡查,這是目前的策略」。

楊懿如去年畫設7百多個200公尺乘以200公尺的網格觀察海蟾蜍的分布情形,其中102個網格有發現海蟾蜍出現,最多出現38隻,但只有10多個網格出現的海蟾蜍數量是超過10隻,其餘都不到10隻,調查結果密度低於國外,屬於中等情況,但此項評估數據是在非繁殖期的數字,繁殖期的密度可能提高。

海蟾蜍在1月以前是非繁殖期,自去年11月起至今年1月,志工團隊移除了660隻,現在進入繁殖期,公蟾蜍聚集在積水的水田或水溝鳴叫,移除速度將可加快;楊懿如說,預計母蟾蜍3月左右會移居水域,將有另外一波密集發現。

繁殖期的海蟾蜍會出現的水域,除了有積水的水田,還有水溝。(圖片來源/曾梨棉 攝)

楊懿如表示,趁著海蟾蜍在繁殖期聚集現身,及時發現及時移除效率最高,至於能否清零?楊懿如樂觀看待,但仍認為必須謹慎,發現海蟾蜍區域侷限在南投,尚未擴散,也沒有發現產卵的母蟾蜍,有聽到鳴叫聲可立即擒獲公蟾蜍的移除現況看來,「我們是比較有信心的」,不過,海蟾蜍在野外壽命有5年,為免有漏網之魚,至少要觀察5年,「慢慢拉長戰線,應該有機會殲滅」。

農委會去年12月23日預告修正「「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第4點及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1條第1項所定「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將海蟾蜍列入,以阻止海蟾蜍持續繁殖及逸出野外而破壞本土生態,但有60日公告期,預計最快2月底才會正式公告,屆時海蟾蜍飼主必須在60日內向所在地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登記備查,且禁止繁殖,若不想繼續飼養,可交給地方政府指定收容處所收容,不得棄養。

海蟾蜍是世界百大入侵種,臺灣去年11月在南投發現野外族群,立刻著手移除,目前發現區域仍維持在南投。(圖片來源/李鵬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