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有超級未來食物 古老抗旱油芒成功復育

臺灣油芒消失逾60年,中研院植物研究團隊費盡千辛萬苦找到種原復育,抗旱程度連沙漠都能種,被國際喻為超級未來食物。(圖片提供/徐子富)

「油芒」一種既現代又超未來且古老的穀物,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米糧,卻因原住民漢化等種種因素消失逾一甲子,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團隊偶然間經國外學者提及,才知道臺灣有這孤兒作物,經過11年尋找、選種、復育與研究,終於在屏東三地門、臺東延平等原民部落復耕,地球上首批油芒平安米將在11日除夕正式問世,結合常民宗教信仰「以米代金」,一起為臺灣土地祈福。

徐子富花了11年餘時間,終於在原鄉復耕臺灣油芒。(攝影/記者許素惠)

失落至少60年的孤兒作物重新被找到,源自於不經意的偶然。2009年間,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邢禹依博士,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講,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 UC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學者多利安.富勒(Dorian Fuller)提到,英國皇家植物館內典藏著1892年臺灣油芒標本,她第一次聽到臺灣有這種作物,回國後,就交付給研究助理徐子富找尋油芒的任務。

臺灣油芒因為能分泌臘,如塗防曬油,抗旱力強,連沙漠都能種,被國際喻為超級未來食物。(圖片提供/徐子富)

現任臺灣原生油芒企業社負責人的徐子富開始深入原民部落調查,到處詢問聽過或看過油芒嗎?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否定,後來他發現原住民都有自己的族語,以漢語問原民,當然「莫宰羊」,他前後加總又花了5年研究、匯集各族對油芒的發音,前後至少訪問3,000位原住民,例如泰雅族語的油芒2019年才問到。

臺灣油芒莖葉還能作為畜牧飼料。(圖片提供/徐子富)

臺灣油芒長得像一般野草,很難被認出。(圖片提供/徐子富)

2011年徐子富約訪屏東縣三地門德文部落一位80歲的魯凱族耆老,老人家遲到,他在約定點附近東張西望,眼前雜草叢中突然有一抹熟悉的影像,趨前仔細探究,發現下垂的種穗、顏色等都和文獻記載的分毫不差,他興奮極了!

「看見它,等於跨進了一大步!」徐子富翻山越嶺、穿林越溪尋覓了2年,終於找到睽違至少一甲子的臺灣油芒,值得一提的是,這6株如野草般的古老作物可不是野生,而是一位65歲的魯凱族人遵循父祖叮囑保種所栽,目的不是食用,而是謹守先祖對部落作物傳承的信諾,後來,徐子富在來義、神山等部落也發現油芒的足跡。

臺灣油芒油脂豐富可榨胚芽油。(圖片提供/徐子富)

徐子富小心翼翼地採收種子研究,揀選大粒、外殼刺少的種子育苗,經過數代選種栽培,品質終趨成熟,許多原住民初認識這個祖先留下來的作物開心不已,展現種植的高度興趣,目前在屏東三地門、臺東延平及花蓮豐濱等地,加總共種了1.5公頃。

徐子富指出,回顧這百年來,地球上幾乎沒有新穀物出現,油芒雖是古老作物,但因原住民漢化、飲食習慣改變、種粒小(只比紅藜大一點)難處理、口感乾等原因而消失了60年以上,如今重新被找回,宛如新米糧,更是國際認證的全球獨有超級未來食物,意義相當重大。

徐子富表示,油芒和高梁族、甘蔗、玉米、鬚芒草亞族等是同族,所以很抗旱,尤其能分泌臘,整株就像塗上防曬油,連沙漠都能生長,一種3年,1年兩收,每公頃每期可採收2,500公斤種子,加上7,000公斤莖葉桿,種子是人的食物,莖葉桿可做為牛羊牧草,全株使用完全不浪費,且不必施肥噴農藥,天生天養,最豐富的胚芽占了1/3,類黃酮素與維他命等營養成分比白米優,其中角鯊烯對人體健康很有助益,油脂是白米8倍,也能榨油。

徐子富說,去年是臺灣乾旱年,極端氣候已經不可逆,在供水不穩下,糧食供給也會受影響,油芒比水稻可省下至少25%的水,非洲許多國家因土壤貧瘠等鬧飢荒,如果能將油芒推廣到非洲奈及利亞、印度等國家,一定能改善當地糧食供給的問題。

全球第一批油芒平安米即將在除夕問世,徐子富分享,油芒堪稱臺灣寶島培育3,000多年的奇蹟,目前在原民部落友善栽培,為了支持小農及原民保留原始種原的精神,結合宗教信仰與宮廟合作,推出「油芒平安米」「以米代金」,協助原鄉部落發展地方特色,希望大家成為油芒復耕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