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殼升級除臭氧利器 變身關鍵「富氧炭化」場域落腳南投

碾米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稻殼廢棄物,利用富氧炭化技術將稻殼變為富氧炭材,可消除臭氧,沒價值的稻殼變身高價值的富氧炭材(圖片提供/農糧署)

臺灣盛產稻米,碾米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稻殼廢棄物,每年大約有50萬公噸,處理稻殼農業廢棄物有很多方法,工研院研究團隊開發「富氧炭化」技術,富氧炭化後的稻殼可用於消除臭氧、應用於醫療用途,可望讓廢棄稻殼的價值大大提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5日前往南投,參訪農業剩餘資材轉化臭氧殺菌的技術後,承諾農委會將負責提出富氧炭材生產基地具體方案及經費。

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蔡培慧牽線富氧炭化研究團隊與農委會合作,工研院中分院先進製程技術部正研究員李壽南說明富氧炭化技術,一般的炭化是無火焰模式,而富氧炭化是有火焰的模式,設備是燃燒爐,燃燒過程控制溫度、濕度,以及時間,就能將農業廢棄物轉換成高價值的臭氧處理材料,1公斤可賣5百至1千元。

研究團隊一開始是在臺南處理菱角殼的農業廢棄物,成大教授林弘萍與官田區長顏能通合作開發菱角殻炭化技術,李壽南團隊將其成功應用在臭氧的有效去除,同時也發現稻殼及廢菇包製成的富氧炭材,其臭氧處理效果更好,尤其是稻殼。富氧炭化技術已取得我國與美國的專利。

富氧炭材主要用於解決臭氧問題,李壽南說,2019年臺灣空氣中臭氧的佔比高於PM2.5,美國CDC研究指出,臭氧會造成頭痛、胸痛、肺氣腫、肺水腫等問題,將廢棄稻殼製成富氧炭材,不僅可以解決部分農業廢棄資材對環境造成的負擔,還能用於車用空氣清淨器或雙重殺菌設備,價值大幅提升。

農委會答應要在南投建置處理稻殼等農業剩餘資材的富氧炭化埸域,最快6月底以前就可提出富氧炭材生產基地具體方案,並儘快動工。李壽南指出,以官田區的富氧炭化試驗埸域為例,3分地1年可以處理10公噸稻殼,設備建置成本以3千萬元至5千萬元推估,10公噸的稻殼約可產出3公噸的富氧炭材。

陳吉仲表示,應該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入臺灣農業,像是利用農業物聯網及智能製造來做系統整合技術、利用生質材料及農業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有助於提升臺灣農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