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收穫面積估再增 適時疏花顧品質

國內紅龍果全年可生產,量產高峰則集中在7至9月。(圖片提供/屏東縣政府)

國內紅龍果全年可生產,量產高峰則集中在7至9月,但5、6月就得開始調整留花批次,以控制果實產量及產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提醒,植株留花過多,會影響植株樹勢、容易有病害問題,之後果實也會比較小顆,農友應適時疏花調節,保留樹勢,也可避免產期過於集中。去年紅龍果曾因盛產價跌,農糧署今年也將啟動補助加工收購措施,避免產銷失調。

紅龍果自然產期在5至12月,但以燈照方式產期調節,12月至翌年5月也有產出。自然產期中,紅龍果約10至14天開一批花,產量多寡與農民留花、留果數量直接相關;因紅龍果自花芽萌出到可採收,約需50至55天,農友可視生產需求,回推至55至60天前留花,適時疏花可避免產期過於集中。

高雄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朱堉君表示,紅龍果自然產期達半年以上,若每批花都留,可有14至16批自然來花,留花過多對樹體負擔很大,樹勢不健康,容易發生病害問題,留花太多、養分耗損過多,樹勢衰弱,果實也容易長不大,直接影響果實品質,農友5、6月可開始調整留花批次,保留樹勢。

此外,每年中元節因有拜拜、送禮需求,是水果需求高峰,今年中元節為9月2日,時間較晚,屆時若想要有高品質的紅龍果,7月初的留花就很重要,但若7月時樹上還掛滿果實,因「枝上有果不來花」,要留7月初的花,前面一兩批花就要疏多一點,農友應視生產需求,提早做準備。

國內栽培紅龍果以大紅品種為主,此品種對高溫敏感,若遇到夏季高溫,花粉活力較差,授粉不佳、果實也容易發育不良,「大紅變小紅」;朱堉君提醒,夏季高溫期農友可透過人工授粉,或在傍晚輕拍花朵,讓柱頭沾附大量花粉,幫助紅龍果授粉完全,促進果實發育。

紅龍果產區主要在彰化、南投、屏東及臺南等縣市,農糧署預估今年紅龍果收穫面積較去年略增1%,因目前主產區開花情形良好,預估今年產量7萬2636萬噸,較去年6萬9926噸增產4%,較常年產量6萬722噸亦增產20%。

近年紅龍果屢因盛產價跌,農糧署除鼓勵企業訂購,與超市、量販店合作促銷,去年亦補助收購次級品加工飲料、果醬,補助加工廠加工費每公斤3元,補助農民團體分級包裝費每公斤2元。農糧署果樹產業科長陳立儀表示,今年相關促銷、補助加工收購措施仍會持續進行,但方案細節尚待拍板;因近年農民大量種植紅龍果,農糧署也鼓勵農友廢園轉作其他作物,例如牛樟、油茶、百香果等,轉作亦可獲每公頃10萬元補助。

紅龍果留花太多,樹勢衰弱,果實也容易長不大,農友5、6月可開始調整留花批次,保留樹勢。(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