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藻場讓沙蟹苗吃得頭好壯壯 生長時間縮短3分之1

中國半葉馬尾藻會吸引橈足類及端足類等餌料生物棲息其間,這些餌料生物正是沙蟹的愛吃的食物,也因此放流在人工藻場的沙蟹苗成長速度比在人工圈養環境的蟹苗成長更快速。(圖片提供/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遠海梭子蟹又稱沙蟹、花腳市仔,是常見蟹款,不過近年因資源量少,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已連續幾年在澎湖海域放流數十萬隻遠海梭子蟹稚蟹,以補充海域資源。以往作法是人工圈養到一定大小再放流,耗人力又耗時間,近期發現把蟹苗放在人工的中國半葉馬尾藻場,不僅長得快,稚蟹還能跟著藻體漂流到適合海域繼續長大,可望更有效率地充裕海域資源。

中國半葉馬尾藻是國內不少海域常見的大型海藻,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多年前啟動人工藻場研究,希望透過設置中國半葉馬尾藻藻繩,來吸引魚苗棲息、取食,以充裕海域資源。不過,能應用到沙蟹的復育工作倒是近期才有的新發現。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多年前澎湖中心就已建立沙蟹的完全養殖技術,但牠們殘食性強難以量產,因此繁養殖技術就用於培育沙蟹苗,透過人工育成到適合殼長再放流。以往育成的的方法是圈出一塊沙泥地,去除沙蟹捕食者後再放蟹苗,還要定時餵食人工餌料,因此育成工作相當耗時,且需要配合餌料生物的培養時間去養沙蟹。

麥稈蟲富含豐富的EPA等營養素,有助於沙蟹苗換殼時所需的營養,這也是人工餌料難以取代的養分。(圖片提供/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去年執行中國半葉馬尾藻藻場計畫時,研究人員發現野生沙蟹苗會自然地聚集到藻繩附近。謝恆毅解釋,這是因為中國半葉馬尾藻上有沙蟹愛吃又營養的端足類,像是麥稈蟲,這些端族類生物富含沙蟹苗蛻殼需要的EPA等營養素,讓放流的沙蟹苗只要20天左右就可以長到與育成1個月相當的稚蟹體型,省下餌料、餵食的人力與時間成本。

此外,中國半葉馬尾藻在5月時會隨著水溫上升,脫落葉狀體,這些殼長約2公分的稚蟹就能夠附著在藻體上漂流到更遠的海域,增加族群擴散的範圍,藻體還能作為稚蟹暫時的遮蔽物,不需要像現在放流需要挑晚上,以減少稚蟹被掠食的機會。

使用中國半葉馬尾藻藻苗繩所建置的人工藻場。左:中國半葉馬尾藻藻苗。中:藻苗布放後不同時期的生長情形。右:以中國半葉馬尾藻所建置的人工藻場。(圖片提供/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謝恆毅表示,澎湖中心已經掌握中國半葉馬尾藻場的人工繁養殖技術,像是辨識與採集成熟的雌、雄生殖托,進行人工繁殖,再把受精卵塗在繩索上,在自然海域中養殖中國半葉馬尾藻。待春季藻體生殖托增生、成熟,葉狀體脫落後,棲息在藻繩間的魚蟹苗就能跟著藻體漂流出去,原有的藻繩也還有再利用的機會。今年會持續進行沙蟹苗在人工藻場的放流養殖研究,可望更有效率地充裕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