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也是新農民,扛起田地裡的半邊天

文/柳琬玲 攝影/ 蘇小曼

不再只是男主外、女主內,農村裡有性別分工的新氣象。來到南方的屏東縣農業鄉鎮,新住民女性投入當地農業勞動力。日久他鄉變故鄉,全心奉獻給這塊土地的生產,不只撐起農村,說是養活了臺灣人也不為過。農村女力,真的不一樣!

現在的鄉間,見到年約3、40歲的農婦,十有八、九是新住民。她們自東南亞或中國婚嫁來臺灣成為妻子、媳婦、母親,然後一肩扛起農村地區的日常農務,同時 要照顧一家老小的起居衣食。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主任蔡順柔說:「高樹、鹽埔、里港、竹田,一直往南,只要務農的都是新住民的女生」。

 

新住民當種子,打破慣行農法經驗

 新住民新農民,等於現在是一群新臺灣人在照顧土地,養一群臺灣人,「對這群新住民的農業教育很重要。我們如果想要吃得健康,當然農業的知識一定要加強」。

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協助新住民姊妹已經13年,協會中也聘僱了來自越南、泰 國與印尼的新住民同事,一起為新住民姊妹「給力」!

 

新住民婦女的汗水滴落在田土,耕種、產銷樣樣來。但是種植方法都傳習自夫家, 與老農的經驗慣行法則並無二致。於是,在屏東縣高樹鄉,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開展了《新住民新農業農食教育計畫》。

 

這裡的17名新住民姊妹都務農,她們將農業改良場的老師帶進田區,由他們來 教導土壤改良的方法,解答種植芭樂、番茄等作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治草的 方法,希望能達到讓新住民學員不用除草劑的目標。

來自越南的阮氏紅艷與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認識10幾年,蔡順柔暱稱她「艷」。在協會舉辦的課程裡,她是從不缺席的好學生。她與老公一起照顧田地共 2 甲 6 分,由她一手安排田間計畫,包括請工,而越南姊妹淘就是她可靠的田間幫手。每日如同陀螺般從天亮勞動到天黑,她通常晚上7、8點就會上床入睡,只有協會安排上課的夜晚例外。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