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魚的前世今生

文、圖片提供/ 范雅鈞

吳郭魚湖泊病毒(Tilapia Lake Virus, TiLV)在台灣首度現蹤,對吳郭魚等慈鯛科魚類致死率達7~9成,震驚養殖業界。
許多台灣人對吳郭魚應該不陌生,早期吳郭魚幾乎隨便養隨便大,成為許多養殖漁民的附屬魚種,近年農政單位努力改良吳郭魚品種和養殖方式,2002年另命名「台灣鯛」,目前全台產值約20億,由於價格相對低廉,是相當親民的大眾魚。
但除了在餐桌看到牠,你可知道吳郭魚是由兩個台灣人的姓組合命名?而且是從新加坡傳入的?來聽《台灣漁會大事年表》共同作者范雅鈞細細述說吳郭魚的前世今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告落幕,戰爭期間被派往南洋的台籍日本兵陸續歸鄉。其中,在新加坡集中營的水產專家郭啟彰、農業學者吳振輝,被安排1946年4月20日船期遣返。啟程前一天,兩人潛入日本帝國水產養殖場,撈取數百尾「帝士魚」(莫三鼻克品種)魚苗,準備帶回台灣繁殖。

不幸,裝著魚苗的珍貴水桶竟被台灣同鄉誤倒入水溝,緊急打撈之後,只搶救了20尾。

隔天上船,只剩16尾存活,從新加坡至基隆10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到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輾轉回到高雄旗津老家時,只活存13尾 (5雄、8雌)。郭啟彰在旗津老家住屋旁挖了一個小魚池,將這13尾魚苗放養其中,三個月以後成功繁殖了 1,526尾。

隔年,郭啟彰繁殖近百萬尾魚苗,分別放養於嘉南大圳、麻豆埤、嘉義紅毛埤、恒春龍泉潭等處,因此「帝士魚」迅速繁殖分佈於台灣各地。1949年,為了感念兩人功績,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正式發布將此魚命名為「吳郭魚」,開始推廣。

吳郭魚廣受喜愛,水產試驗所決定大量繁殖魚苗,提供農戶利用稻田養殖。1952年農復會編印《稻田養殖吳郭魚之技術》、《吳郭魚稻田養殖淺說》小冊,分發各地農會、漁會及養魚業者參考,該年度全臺放養吳郭魚稻田計3,032.8公頃,平均每公頃漁獲235公斤,但水稻則減產204公斤。

1953年,經濟部「漁業增產委員會」提出發展養殖漁業四年計畫:

  1. 充分利用全臺鹹淡水面積並推廣稻田養魚,以增加養殖面積。
  2. 改良養殖技術,加強魚苗飼料及肥料之供應,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1960年代政府推動農漁牧綜合經營取代稻田養魚,由於經營效果良好,吸引更多漁民養殖,吳郭魚產量因而逐漸增加。

1966年,水產試驗所從日本引進尼羅吳郭魚與原來的莫三鼻克種雜交,培育成快速、體型較大的「福壽魚」,經推廣後,成為1960年代農村重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

1968年,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長郭河先生選種,臺灣紅色吳郭魚雜交成功。1974年自以色列引進「歐利亞吳郭魚」,與雌性尼羅吳郭魚雜交,產生全面雄性的單性魚苗,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經濟效益,吳郭魚逐漸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養殖漁業之一。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