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鴨腳」把你踢入秋海棠的世界

文、攝影/ 王義富

台灣原生的植物有四千多種,生態非常多樣,海拔與緯度的變化,植物總能表現出當地特有的樣貌。特有的環境造就出特有的物種,甚至同一物種,在不一樣的環境條件下,樣貌也會有改變,變成特有的產區變異。

十年前,在新竹獅頭山往南庄的山間小路,那裏的秋海棠葉子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欣賞風景之餘,對於葉型葉色漂亮或特別的植物,就拍下照片,尤其是秋海棠。當時,對於秋海棠(Begonia)認識不多,只閱讀過對秋海棠科植物的定義。秋海棠多年生肉質草本或亞灌木,具有地下走莖或塊莖;莖直立、匍匐,少數具攀緣性;單葉偶有掌狀複葉,互生,葉兩邊不對稱常有鋸齒緣;繖形或總狀花序,雌雄同株異花;果實為蒴果或漿果,蒴果具有三個等長或不等長的果翅,種子細小。

獅頭山區拍攝的水鴨腳秋海棠族群。這個產區葉子變化相當豐富,有葉型寬大也有狹長的,葉柄多毛的,還有葉柄呈現紅色的。

整理獅頭山當地拍的照片,水鴨腳秋海棠(B.formosana)是那裡非常普遍的物種,但是葉子可以長到約30公分大,群生在一起,看起來頗為壯觀。接著,在一間廟宇旁,發現了一整片生長在石壁上的秋海棠,葉型類似水鴨腳,但是具有匍匐莖,很明顯的就是彭鏡毅博士以他的老師(Dr. Peter H. Raven)名子發表的岩生秋海棠 (B. ravenii),特別的是這裡的葉子比其他地方小多了。另外一種直立行的秋海棠則是圓果秋海棠,分佈比較零星。當時,為了分別出這幾種,查了書籍與網路,對於台灣原生秋海棠沒見過的則是期待與它們見上一面。花了幾年,總算讓我觀察完台灣原生15種已發表的秋海棠(不含雜交),而有些天然雜交過的總是讓人眼花撩亂,有些還可能雜交過了好幾代,這或許需要專家用科學儀器來鑒定。

讓我們先來聊聊水鴨腳秋海棠,它屬於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台灣特有種,多生長於中、低海拔陰濕山區。葉片為不對稱歪卵形,具有不規則疏齒或重齒,有些個體還具有密毛。植株型態變化多。雌雄同株,聚繖花序,花序上的雄花先開。果實為蒴果,具有翅三枚,中軸胎座,子房2室。水鴨腳有發表一個變型為白斑水鴨腳 (B.formosana f. albomaculata),特徵是葉面上具有銀白色斑點,在台北和花蓮發現的個體比較多。

白斑水鴨腳葉片上的斑紋就像佈滿蟲卵形態。圖中左上角綠色葉子是台北秋海棠B. × taipeiensis,是圓果秋海棠(B.longifolia)和水鴨腳(B.formosana)兩種秋海棠天然雜交種。

水鴨腳秋海棠以葉插方式無性繁殖非常容易,只要環境適合,一個葉片只要把葉脈橫斷,就可已長出好幾棵新植株。比較有趣的部份是白斑水鴨腳的有性繁殖。在台北和花蓮挑選個體,取了幾個葉片回家,插上名牌,備註名稱與產區,繁殖了一些後,開花進行交配。交配後約2個月蒴果成熟,將蒴果採下後,也必須註明親本,再進行播種。水鴨腳秋海棠種子很小,一個蒴果裡面就有上幾千顆種子。取出種子,可以放到杯中,加入水攪拌後用滴管來方便播種。播種的介質需要保濕不積水,環境不要太悶熱,需要遮觀50%至70%。約2個星期就可以看到發芽,3個月左右就可以明顯看出個體間的變化。

花蓮產區,可以挑選到葉面銀白色面積多的個體,其他地方的白斑水鴨腳,銀白色部份多以點狀分佈。

筆者個人播種經驗,以野生白斑水鴨腳育種的後代,發芽後約有1/3會是一般的綠葉型態。在第一代,可以挑選出葉子銀白特區塊比較多的個體,進行第二次育種。第二代播種的蒴果就比較多,但是恢復成綠葉個體的機率都介於1/3至1/4之間。在第二代即能挑選出葉面接近全部銀白色的個體,觀賞價值高。這時後即可將優秀的個體進行無性繁殖了。這些過程只需要2年,但是其間的樂趣與期待感到是很享受。

育種第一代。這棵是從數千棵小苗中選育出來的唯一個體,葉子銀白和綠色的分佈明顯,最特別的是葉緣會往上折起,使整個葉形成淺杯狀。

秋海棠的葉色變化炫麗,在秋海棠國際專家彭鏡毅博士與中興大學許秋容博士的研究團隊合作下,已經解開一部份的秘密,文章發表在牛津大學出刊2012年5月份的<植物學年報>(Annals of Botany)。在這份研究裡顯示,秋海棠葉片會有白斑或是形成銀白色葉面,是結構性機制所造成之物理色。銀白色的區塊與葉片細胞上方的細胞間隙有關。光線在細胞間隙被折射和反射後,而在葉表形成了較明亮的區塊,就是肉眼所看到的斑紋。研究也發現,白斑區保有葉綠體微細構造與光合作用功能,結構形成的斑葉對植物的生長影響不大。

育種第二代。葉型與葉色已經很有特色,具有園藝上的觀賞價值。栽培容易,又是台灣原生特有種,在生態環境考量上比栽培外來種更值得推廣。

至於這些白斑在大自然具有哪些含意?其實還不瞭解。依據人類推論,這些白斑在昆蟲眼中,看起來就像是蟲卵,銀色的反光,就不像一般綠色葉片一樣是食物,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被昆蟲啃食的機會。大自然的變化如此有趣,大家看植物的時候,以想像自己是昆蟲的角度來觀察,或許會有一番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