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屍鼬獾增加與狂犬病再次流行的疑慮

文、圖片提供/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貞志

新聞媒體中再次刊載了感染狂犬病的鼬獾猶如僵屍般攻擊民眾的訊息,4至5月間分別在臺南、嘉義及花蓮已有數起民眾被鼬獾攻擊的記錄,而這些事件讓人回憶起狂犬病在臺灣爆發時的狀況,狂犬病再次流行的疑慮也不脛而走。然而檢視監測數據,鼬獾狂犬病案例與爆發後的最低期2016年相比,並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但仍需小心防疫。

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會主動攻擊人

2013年7月臺灣鼬獾狂犬病發生後,民眾曾經歷過一段草木皆兵的日子。在鼬獾狂犬病爆發後的幾個月內,民眾熱心的通報發現動物屍體;行為異常的動物會被捕捉,甚至打死後送至國家實驗室進行狂犬病檢驗,其中不乏許多莫名冤死的野生動物。

同一時間,筆者正於臺東縣成功鎮區域的海岸山脈研究樣區中進行狂犬病監測研究,成功鎮於2013年至2014年間是全臺發現鼬獾狂犬病案例最多的鄉鎮,其中許多案例都是居民在早上起床時,發現死於住家附近的鼬獾個體後通報。然而,也有許多案例是在夜深人靜時,鼬獾闖入民宅甚至攻擊人或寵物而被捕捉。

正常的鼬獾行為通常是膽怯與謹慎,當人或其他動物接近時即會迅速的逃離。但現在,如果一隻鼬獾表現出主動攻擊人的行為,就有極高的可能性是因為感染狂犬病而發作,使得行為發生改變。

研究過程中,我們曾經與許多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在2013年下半年,許多居民的住宅都曾有數次在半夜遭到鼬獾侵入並攻擊人與家犬的經驗。其中成功鎮中有一處民宅曾被狂犬病發病的鼬獾侵入超過10次,而池上鄉更有住宅被侵入高達16次,顯見當地居民在當時如何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

成功鎮海岸山脈周邊村莊的居民,在狂犬病爆發高峰時,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發展,全臺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案例也逐漸下降,從2014年的148例、2015年93例至2016年的40例,時間發展的過程讓民眾慢慢的遺忘狂犬病仍存在於臺灣的事實,也忽略了遭遇行為異常的鼬獾時,該有的警覺。

2014年至2016年間全台各鄉鎮之鼬獾狂犬病案例數量變化。

臺灣正處於低鼬獾族群密度與低狂犬病傳播

狂犬病除了可能感染人與許多哺乳動物並造成死亡之外,保毒宿主鼬獾感染狂犬病也會死亡,而此結果就是造成狂犬病鼬獾案例數下降的主要原因。過去幾年間我們曾在高雄扇平、屏東春日鄉、墾丁國家公園及台東成功等幾個區域,對鼬獾族群進行族群量的監測,結果發現鼬獾族群量在狂犬病爆發後呈現急遽的下降,表示狂犬病對鼬獾族群所造成的衝擊,密度的降低影響了狂犬病的傳播,也影響了感染個體數量。

因為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具有不同時間長度的潛伏期,因此就算在極低族群狀態之下,仍會有零星的個體發病,並傳播至其他個體。這個現象早在其他國家長年的觀察中證實,更早於1980年代即有歐洲的學者估算出,歐洲的狂犬病在每平方公里1隻狐狸個體的族群密度下,就會長時間存在,但每個地區的狂犬病保毒宿主種類不同而生態環境也不同,因此無法將其他國家的研究直接套用在臺灣鼬獾狂犬病的管理。

現階段的臺灣鼬獾狂犬病看似就處在一個低鼬獾族群密度與低狂犬病傳播的狀態之下。舉例而言,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間,我們的研究團隊在成功鎮的樣區監測結果發現鼬獾族群在成功樣區內仍處在一個極低的狀態(接近於零),然而樣區附近的東河鄉仍於2017年3月發生了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案例,並且造成居民的暴露。

鼬獾狂犬病案例無顯著增長,防疫仍需小心

2017年4至5月間發生的鼬獾攻擊民眾案例,是否代表了鼬獾狂犬病案例增加呢?至今的監測結果顯示,鼬獾狂犬病案例與爆發後的最低期2016年相較並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鼬獾攻擊人的案例也沒有明顯上升。可以預期的是,臺灣會有一段時間處在這種零星的鼬獾狂犬病案例發生狀態,此狀況也增加了狂犬病管理的難度,因此仍需提醒民眾保持對行為異常鼬獾的警覺;對家犬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在可能暴露於狂犬病病毒後儘速進行清潔及送醫。

未來臺灣的鼬獾狂犬病變化為何?我們至今仍然在努力的收集資料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在詳細了解鼬獾狂犬病的相關資訊,並利用科學資訊來進行鼬獾狂犬病管理及防疫之前,我們所有人都要學著與狂犬病共處,讓自己免於這個令人恐懼的疾病感染風險。

成功樣區於長期監測下的族群波動狀況,於2017年3月,雖然鼬獾狂犬病密度仍處於極低的狀態下,但仍發現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案例。

2014年至2017年,1-5月間台灣各鄉鎮發現鼬獾感染狂犬病之案例數量。由圖中可見,2017年1月至5月間之鼬獾狂犬病案例數量並沒有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