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宜蘭享受田園樂,臺大研究生:建物離農田越遠,鳥類多樣性越高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宜蘭因二期作不種稻,湛水涵養地力的農田提供鳥類覓食、休憩空間,堪稱鳥類天堂,但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碩士生呂立中研究發現,近年農村住宅需求節節高昇,人為建物和道路會嚴重衝擊宜蘭農田鳥類的多樣性,距離建物越近的農田,鳥種類和數量越少,建議在兼顧人們居住需求下,適度集中住宅,免得一棟一棟分散的建物壓縮到鳥類生存空間。

建物距離對鳥類影響大

呂立中是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碩一研究生,就讀大學部二年級時迷上賞鳥,三不五時便騎著機車到宜蘭,賞鳥同時,也觀察到宜蘭建物越來越多,大三時便開始研究建物對鳥類活動有何影響,一路延伸成碩士論文題目,由於早已建立基礎,因此當研究所同學還在找題目時,2016年他就開始到宜蘭樣區做實驗。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碩二研究生呂立中研究發現,建物與農田距離對水鳥影響大

呂立中隨機挑選42塊樣區,大多是農地重劃後的水田,均位於蘭陽溪以北,座落在頭城、礁溪、壯圍以及宜蘭市,每一塊田皆為長方形,長約 125.23公尺,寬約 25.33公尺, 面積約為 3213.64平方公尺,在10月到隔年2月休耕期,觀察各項影響農田內鳥類數量與種類的微環境及地景因子,包括農田與建物距離、與道路鄰接側數、建物面積、相連農田面積等,同時於鳥類調查中一併紀錄田中的水深、植被覆蓋度及裸地比例。

研究發現,農田與建物最近距離,對鳥類影響非常顯著,農田距離房屋越遠,鳥種數及隻數都會顯著增加,建物面積影響則相對不顯著。

呂立中觀察,即使有一個地方在一定範圍內建築物密度很高,但若有部分的農田與建物的距離稍遠,則在這些田內的鳥種與數量便不會有明顯的影響,表示建物面積增加可能並不直接影響鳥類多樣性,距離反而是最重要的因素。

宜蘭水田是鳥類天堂,吸引蒼鷺等等鳥類覓食、居住,但越來越多的建物壓縮了鳥類的生存空間

道路、農地破碎化問題也是原因

道路影響也不容小覷,由於道路往來的人、車會干擾鳥類,呂立中發現,鳥類會減少利用較靠近道路的農田,一塊田若兩側都相鄰道路,甚至三側鄰路,害羞的鳥類就會飛往別處。

此外,道路增加也會使農地切成更多小區塊,造成農業地景破碎化,連帶使得鳥類棲地減少。

不過呂立中表示,受限時間和資源,目前未能進一步了解不同道路的車流量,是否影響鳥類選擇棲地,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加強研究,但整體來說,道路的確會影響鳥類棲地。

保留部分雜草、再生稻,讓鳥兒住得更舒適

除了研究外在環境對鳥類影響,呂立中也想找出鳥兒到底喜歡什麼環境。他一個一個到樣區測量水深、植被覆蓋度、裸地比例,為了避免水深誤差太大,一塊田得在不同點量三次,得出平均數。

呂立中測量農田水位,希望找出不同鳥類喜歡的環境

結果顯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深水型雁鴨科游泳能力佳,偏好水較深的環境;比較害羞的秧雞科、田鷸屬,則喜歡田中有植被、遮蔽物;麻雀、黃鶺鴒等,因為經常利用草叢與裸露地覓食,因此偏好田內有較多的植被及裸地比例。

因此呂立中建議,若要在農田營造棲地,增加鳥類多樣性,可以保留部分雜草或再生稻在田內、田埂或田邊,讓喜歡裸地型、草叢型的鳥類棲息、躲藏;另可將水位控制低一點,同時有少量的裸露地,供不同體型大小的鷸鴴科一同棲息。

田鷸會隱身在田埂間的雜草,呂立中建議,若要在農田營造棲地,可以保留部分雜草或再生稻

建議適度集中住宅

從這個研究看起來,顯然人類居住、交通需求對鳥類會造成一定影響,呂立中認為,建物影響又比道路更嚴重,因為「道路不會一直開,房子卻會一直蓋」。

但他強調,並非完全反對人們蓋建物,重點是找到平衡點,適度集中住宅,不要每個人都蓋獨棟別墅、分散在宜蘭平原,「一區10戶人家,比一排10戶來得好」,在滿足人類居住需求時,同時兼顧環境和鳥類。

呂立中的學長、在宜蘭觀察鳥類十多年的林哲安也深有同感,他形容,就跟人一樣,傷口集中在額頭,可能貼個人工皮、瀏海遮一下就不明顯,但若傷口分散在眼睛、鼻子、耳朵⋯⋯,治療不易,看起來整張臉就全毀了。若適當集中住宅,就能保留一點淨土給鳥類棲息。

金斑鴴是宜蘭常見鳥類,若人們蓋建物時能集中,鳥兒就多了一些生存空間

目前呂立中的研究已經來到第二季,樣區從一開始的42個,擴大到51個,他的指導教授丁宗蘇表示,這應是國內第一篇研究農田建物對鳥類影響的文章,雖然這個研究還有些限制,例如農田中各個農法差異、車流量等等,但整體趨勢是正確的。

丁宗蘇認為,科學研究不是要打臉誰,而是考慮如何兼顧所有人,找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不要有一方拿走很多,另一邊少很多。」集村雖然很難,但對鳥類衝擊會降低很多,如何增加善、減少惡,社會大眾必須一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