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成軍將滿一年,為何買氣有待提升?

去年五月,大臺北地區多了一枚批發市場「生力軍」,討論近20年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終於開幕,由新北市果菜運銷公司統籌管理。開幕之際外界賦予不少期許,尤其板橋同樣置身在大臺北地區,具有消費地優勢,當時坊間曾掀起雙北批發市場恐拉高競爭關係的論戰,產地端也在觀察究竟板橋能否成為值得託付的通路。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曾估算,大臺北每日蔬果需求量約3500公噸,但目前臺北第一批發市場、第二批發市場、再加上三重果菜批發市場,三座市場加起來每日總交易量約2600公噸,尚有900噸的交易市場可供板橋新市場拓展,未來發展可期,初期他們更畫下每日交易量達500噸的目標。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成立至今將滿一年。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成立將滿一年,發展至今有如預期嗎?新北市果菜運銷公司總經理江惠貞接受《農傳媒》專訪時坦言挑戰重重,除大環境因素各型通路崛起,批發市場榮景漸衰外,因板橋批發成立的首要目的在安置從湳興市場一帶過來的零批攤商,多數攤商沒接觸過拍賣得從頭輔導,業績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來,目前每日蔬果交易量約在200至300噸間。

但多數行口攤商反映,拍賣市場價格低,原本和他們批貨的販仔,轉而進場變成承銷人競價,客人全被吸過去,外面市場又打不開,根本苦不堪言,有行口進場後營業額應聲砍半。有貿易商和產地團體則指出,關鍵在板橋批發市場的承銷端沒做起來,拍賣市場主要都仰賴行口買貨,論價格、產品沒誘因,自然很難吸引外來承銷人聚集。

板橋綠能、電子化全臺第一 拍賣場卻不夠力

深夜12點,當白天工作的人們準備關燈休息,位於新北市板橋區大漢溪旁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卻燈火通明,掛有「惠農益民」紅色大匾額的交易拍賣中心,正聚集30多位市場拍賣員、理貨員和管理員,討論當天蔬果到貨量及消費市場的可能景況,為稍晚2點40分的拍賣備戰。

在蔬菜卸貨區裡來回尋找「獵物」的承銷人也正在儲備能量,一會兒鑽進葉菜區,評估今天到貨的地瓜葉品質,一會兒又跑到雜菜區巡視牛番茄,並小心翼翼將相中的蔬菜編號紀錄至白紙上。

2點40分,大宗根莖蔬菜區率先響起哨聲,拍賣員連珠炮似地喊價,數十位承銷人手持小抄準備掃貨,過沒多久,有機蔬菜拍賣區、葉菜區、雜菜區的拍賣員也依序吹出哨音,呼喚承銷人的買氣。

2點40分拍賣前,不少承銷人已聚集在板橋果菜市場,物色農產品。

去年四月試營運、五月開幕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是全臺第一座綠建築及智慧果菜批發市場,除導入鋰鐵電池電動運輸車、太陽能發電外,還首創採用「無現金電子交易」,透過銀行金融系統,線上自動替承銷人扣款,並即時回覆剩餘額度,以避免傳統現金交易偶發的呆帳狀況。

面對各界期許,江惠貞坦言,板橋批發市場這一年來仍是邊走邊調整的階段,無論是鼓勵產地團體供貨、輔導行口或吸引承銷人進場拍賣,一切都還在整合、培訓中。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成立目的主要是為了安置過去在板橋湳興市場、館前西路、南雅東路一帶的蔬果批發業者。江惠貞說,板橋三百多攤的行口中,有八成來自那裡,但因為這一年著力在安置,業績始終做不上來,問題在三百多攤中參雜了部分的「空戶口」,也就是本來在舊市場加減做、佔位置的,因此如何整頓、輔導行口將業績做出來,是未來板橋批發市場的核心。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的攤販八成來自過去在板橋湳興市場、館前西路、南雅東路一帶擺攤的零批業者。

培訓承銷人參與競標 板橋批發上路不易

目前板橋批發市場一天約有200至300噸的蔬果供應量,其中蔬菜拍賣區一天到貨量約有95噸。蔬菜區管理員林佳彥說,拍賣市場要做大關鍵在養「咖」,這個「咖」既是買貨的承銷人、也是產地團體,市場越能吸引特優品質的農產品進場,才能鼓動更多承銷人進場掏錢買貨,以此口耳相傳,因此初期最首要的就是減少次級貨品的數量,抓住承銷人。

「不過由於板橋的承銷人有八成是從舊市場安置進來的零批攤商,二成才是外來的,過去這些攤商沒接觸過拍賣,市場剛開幕時,拍賣員花不少時間,一步步教攤商學習競價、計算成本。」林佳彥說。

林佳彥印象很深刻是,去年四月板橋剛試營運,第一天蔬菜到貨量只有25噸,為了認識承銷人,他站上臺替第一批絲瓜進行拍賣,當時一公斤絲瓜上價行情是20到25元間,當他喊出20元,原預期會產生拍賣的熱絡感,沒想到臺下的承銷人竟疑惑看向他,問他:「在幹嘛?」

半夜三、四點,數十位承銷人聚集在市場的雜菜區參與拍賣。

為了讓承銷人上手,林佳彥邊拍邊教,逐步解釋如何看蔬菜箱上標示的序號、件數、重量去計算成本,再去估算自己有沒有本錢銷售出去、能否產生利潤。他強調,板橋開幕至今將滿一年,蔬菜到貨量成長近四成已是不錯的成績,「我認為不是板橋市場不值得依賴,而是產地團體在這一年裡的某些時候嘗試供貨時,我們還在誘導承銷人怎麼買我的菜。」

反之若進場的農產品以次級品居多,也會影響到承銷人到板橋購買蔬果的意願。拍賣員塗凌群說,拍賣員的專業在均衡行情,而不是控制行情,因此把特優農產品的價格顧好是我們的首要責任。

養「咖」難 農產品好壞、拍賣員專業都會影響

「但今天到貨的農產品有很多問題,不可能全部都賣到上價,像有傍晚就到貨的空心菜,被包在塑膠袋裡悶著無法透氣,或農民為提高蔬菜重量,採收前一天特別澆水,卻反讓蔬菜葉梗容易脆化等問題,這些承銷人也都看在眼裡,如果拍賣員硬是在分級時歸類為特級品,形同在承銷人面前喪失了專業度。」塗凌群說。

林佳彥接著說,批發市場關鍵在做好承銷結構的角色,有的業者擅長買單一品項卻很大量,有的是做「葷市」,擅長買多樣少量,無論規模大、小,市場都要顧到,因為這些承銷人出去賣菜是直接面向消費者,都有可能碰到預約需求,說不定哪一天小咖也會變成大咖。

攤商:客人都被拍賣吸去又抽落地稅 壓力大

但這些說法在部分板橋果菜批發市場行口的心裡感到不盡公允。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有財表示,從舊市場搬進來這一年真的是苦不堪言,因為拍賣市場價格低,原本的客人都被吸過去,再加上果菜市場議價區開的價格是以大台北批發市場的平均值計算,而非單用板橋市場的價格算,那麼高我們怎麼受得了。

搬來快一年,多數攤商反映生意都被拍賣場搶走了。

一位賣菜十多年、不具名的行口表示,更過分的是從產地叫農產品進來,不管美醜好壞、不管攤商賣不賣得掉,一旦在果菜市場落地就要抽3%稅金,攤商壓力個個都很大,再加上板橋市場交通位置不方便,客戶群根本很難拓展,往年這時候一天營業額還能有三萬,現在搬進來一天能賣一萬已經不錯了。

看在產地團體的眼裡,雲林縣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說,板橋批發市場嚴格上算是以行口為主的市場,當一個市場外來承銷人不多、買氣不旺,以前原本跟行口買的販仔,當然容易隨拍賣價格便宜而轉移陣地,這關鍵在於板橋批發市場的承銷端還沒做起來。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目前一天蔬果到貨量約在200至300噸間。

貿易商:市場沒誘因 承銷難轉向

不具名的貿易商也指出,當消費市場多出一個批發點,但後端通路沒有變,除非這批發市場有本錢持續虧損,同時還提供好貨,吸引其他市場的承銷人轉到板橋買,時間久了新市場才有可能做得起來,但現實狀況是大家寧願擠在臺北第一批發市場或第二批發市場買貨,因為這些市場選擇多,而產地農民大多也將好貨交到這些可以把蔬果價格賣好的市場,板橋沒有誘惑點,自然連行口都很難生存。

這位貿易商表示,以整體大環境趨勢來說,隨著新通路的競爭,批發市場未來勢必走向萎縮,同時承銷人也會走向承銷整合,因為當產銷直送等新通路模式的利潤越壓越低,傳統農產運銷業者為了要競爭,除了降利潤,就是要提高一天的處理量才能生存,因此整體往整併走是必然的。

如何將承銷結構做起來將是板橋未來的一大挑戰。

江惠貞也坦言,當量販、直銷、團購等通路崛起,果菜市場的榮景早就不在,以三重果菜批發市場近30年總進貨量來看,在民國75年到85年間一天平均還有一千多噸的進貨量,後來在90年間掉到800多噸,如今一天平均只剩600噸。

「雖然趨勢在衰退,但我不悲觀,」江惠貞說,果菜市場的經營觀念要跟著改變,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貨來多少就賣多少,果菜市場在前端就教育農民要增加設施、添購冷藏設備等,同時承銷人你不來沒關係,那我們就主動思考怎麼幫農民創通路,例如全聯、愛買產地直購要花費大量人力進行農藥檢驗,而檢驗部分是果菜公司的強項,那中間就可以說服量販轉向果菜市場供應的可能,當果菜市場有能力提供更多的輔導作為,相信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