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種植優質作物,「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開跑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 農委會

為了調整臺灣稻米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種植如非基改大豆等進口替代作物的意願,107年起,農委會將「稻穀保價收購」與「休耕政策」調整為「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此政策為期 4年,1年約需 200億經費,占農委會年預算 1,200億的 1/6,是臺灣農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政策,即日起至 2月 2日止可至公所或農會辦理申報。

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鼓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制度,結合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等。

雙軌制度,鼓勵生產高品質好米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同步實施的原因,就是要鼓勵農民種好米,生產的稻米賣給市場後,還可以領取直接給付的獎勵金。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為每公頃13,500元與10,000元。

為鼓勵領取直接給付的農民參與稻米契作,契作專區的農民每公頃可比一般農民可多領1,500元的獎勵金。「我們就是要鼓勵農民參加契作。因為契作專區的稻米一公斤不只公定的40元,有50到200元的行情。」如此才有說服力鼓勵農民生產更優質的稻米。

陳吉仲表示,公糧保價收購是國內稻米價格的重要支撐點,仍會保留。他舉例說明,日本曾經因為取消稻米保價收購,導致稻米價格下跌四成。為穩定國內稻米價格,農糧署將適時辦理公糧收購或釋放,不必擔心糧價波動。

農委會今召開「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說明會,圖為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

稻農自主權高,可隨時轉換

「收購當天都還可以反悔。」陳吉仲說,農糧署當初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訂定申請規則,就是要把權力回到農民身上,避免糧商從中操作價格。稻農可以自由選擇參加保價收購或領取直接給付,甚至如果收購當天市場價格不好,可以當下決定從直接給付轉回繳保價公糧。

控管公糧,也走出口

「過去我們稻米只有進口沒有出口,我們也開始會讓公糧白米可以外銷,今年會加快腳步。」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說明,公糧外銷跟民間廠商的稻米外銷不同,民間一年稻米外銷平均約幾千噸,走的是高端市場,而公糧外銷主要目的為公糧庫存管理。外銷的前提一定會留足至少3個月的庫存,約30萬噸的量,目前公糧庫存已有70到80萬噸。農委會表示,已接洽多家國外買主,近期有機會獲得大量外銷訂單。

鼓勵轉作進口替代作物

「每種植一萬公頃的雜糧,會為帶來上中下游60億的產值。」陳吉仲說明,這60億涵蓋種苗業、機工業、肥料、化學農藥、採收。因此,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動非基改大豆的種植。另外,由於校園的飲食規定使用非基改的產品,臺灣應該大量推動生產,實現地產地消的概念。

農委會評估,初步約有30萬農民,32萬公頃的農地因「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政策」受益。每公頃每期作可增加5千至1.5萬的收入。未來配合國土計畫,劃設農業發展區域,非基期年所有農地也可能納入補貼範圍。非基期年的農地初估也有30幾萬公頃,後續農地認定,及給付金額仍有待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