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保鮮及萃取技術加值農產品 花東好水養殖潛力值無限

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邀請農科院、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單位分享技術資源,協助東部農友掌握技術趨勢及產銷通路,「跨越新識力 產業提升的n個可能」課程,吸引50多名農業從業人員參與。

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專案經理劉芳吟說明,此次課程,多是針對小農需求所設計的內容,如農產品的運前處理及包材技術,或是通路需要的檢測驗證,這些都是小農自力產銷的痛點,因此提供新的技術資源和諮詢管道,讓農友不要自己傷腦筋,尋求專家協助;另外,花東的好水也深具養殖發展潛力。

生物保鮮技術方式多 萃取技術加值廢棄物

農產品的包裝不只為了好看、好運送,最好還要有維持新鮮的功能,保鮮期長不僅有利於降低運費成本,也能擴大銷售範圍。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技術服務及推廣中心主任黃錦城指出,在包材及保鮮技術上,現已發展出生物保鮮方法,水果採收後,浸泡於酵母液,即可去除表皮上的病原菌,延長水果保鮮的時間,充分利用微生物,可減少化學添加劑的使用。

另外,農產品加工後的廢棄物也可以透過萃取的方式獲得新生命,黃錦城舉例,像是取下果肉的芒果核,裡頭就有10%的油脂,芒果核仁油因有特殊的甘油酯、多酚含量,熔點也與可可脂相仿,具有取代可可脂的潛力,還能開發為美妝產品。

不過,這些新技術的取得方式,以及所需投入資金規模,才是農民最關切的焦點,黃錦成表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有免費的Line群組諮詢服務,農友可留下問題,所內便會調動不同專業人員提供適當協助,希望更有效率地協助大家找到解決方法。

(圖/取自食品所報告簡報)

花東好水大和米蝦養殖潛力點

「每個水族箱都需要一隻以上的大和米蝦,因此產業相當有前景。」,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長林學廉說明,大和米蝦因攝食有機碎屑及藻類的能力強,20年前便成為臺灣水族箱功能蝦種的外銷重點商品,2006年出口量曾達到1080萬隻,近年則因捕撈過度,出口數不超過200萬隻,因此產學界均積極發展繁養殖技術。

大和米蝦野生族群是生活在宜蘭、花蓮、台東、屏東等可通往海口的溪流中,為迴流性蝦種:成蝦會到海中產卵,幼蝦則會再返回溪流成長,人工繁養技術便需要突破兩種水質需求。林學廉表示,歷經多年試驗,現在水產科技所已建立一套大和米蝦的繁養標準流程,業者只要設備到位就可以馬上生產。

林學廉進一步指出,花東因爲是大和米蝦的原產地,因此繁養殖的水質要求問題,容易獲得解決,且經濟價值高,可望成為單一鄉鎮的重心發展產業,只是需要先跨過設備及技術移轉的費用門檻,此後只要按照標準作業流程,要日產上萬隻大和米蝦也都沒問題。

(圖/取自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報告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