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行道樹常見不當「齊頭式」修剪,既破壞景觀也無益樹木生長,農業部林業試驗所111年成立「全國種樹諮詢中心」,在臺東太麻里研究中心建置20公頃的樹藝教學示範場域,提供國內樹木修剪指引教學;配合交通法規,推廣行道樹單一主幹結構修剪,並以「三刀法」避免樹木因修剪產生撕裂,將修剪傷口最小化,有助加速樹木健康復原。
林試所太麻里樹藝場域栽種茄苳、樟樹、苦楝和欖仁等經常使用的行道樹,從苗圃階段稚樹的修剪,以及因應風災樹木折損的復原修剪,均有養護實例並建立長期樹木修剪及生長歷程紀錄,可供樹木養護相關人士快速了解樹木生長模式及行道樹修剪關鍵。林試所今(8)日舉辦「種樹諮詢戶外教室開跑了」記者會,推廣樹藝教學場域及行道樹修剪技術。

林試所今日舉辦「種樹諮詢戶外教室開跑了」記者會。(攝影/游昇俯)
行道樹修剪常見四大難處,包括樹木生長空間受限、修剪作業不能過度妨礙車輛通行、修剪作業單位的目標與修剪規範不一致及修剪維護經費不足等。
本身是國際樹藝學會(ISA)認證樹藝師的林試所太麻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葉定宏表示,樹木修剪的本質是要在避免過度危害樹木健康下,修剪樹木以符合管理者的目標,但過去樹木修剪模式主要是依據公園綠地等場域所建立,擁有寬廣腹地,但行道樹生長空間有限,修剪時較少考慮長期生長下如何配合法定道路淨空範圍,導致隨著樹木成熟,不易控制樹冠幅大小與維持樹枝結構。
葉定宏表示,交通部公路局規定,省道、快速道路等道路外側白線以內、路面以上5.1公尺須保持淨空;地方政府所轄管道路的行道樹則須在4.6公尺以下保持淨空,因此林試所推廣單主幹結構修剪,原則上只留最主要主幹,優先修剪縮短主幹上共優勢分杈側枝,可保留樹下較大空間,主幹修剪的傷口小,樹木也較不易感染;且從樹苗起就塑造單一主幹且側枝分歧狀態良好樹形,有利後續維護只需按側枝分歧結構做修剪。

單主幹結構修剪的核心目的是讓樹木在長高長大過程中,只有中央唯一主幹變粗。(圖片提供/林試所)
因樹木生長仰賴近樹皮的形成層,修剪樹木忌諱在移除枝條時扯下樹皮造成撕裂傷口,傷口可能導致細菌感染,不利樹木健康。葉定宏表示,因此在修剪側枝時先思考減輕側枝重量負擔,在目標截切處往外50公分枝條下方先下第一刀,做出斷點,再從上方第二刀切斷枝條多餘長度以減輕重量,第三刀才修剪目標截切處,如此可確保最小傷口,是所謂「三刀法」技巧。他並指出,在臺灣的氣候下,樹木沒有明顯落葉季節,修剪只要避免萌發新芽、長葉子期間即可。

林試所太麻里研究中心樹藝展示園區的欖仁。(圖片提供/林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