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8月底於社群平臺公布一段遊蕩犬圍攻一頭雄性梅花鹿,最終導致梅花鹿傷重不治,讓遊蕩犬氾濫問題再受關注。立委張雅琳今日(10)聯合野生動物保護團體與社區居民召開記者會,倡議遊蕩犬貓全面禁止餵養,「抓紮不應再回放、遊蕩犬貓要清零」。農業部動物保護司科長鄭祝菁強調,現行《動保法》不是零安樂死,農業部今年會盤點全國縣市政府收容單位落實人道處理情形。
「野狗今天是咬梅花鹿,哪天咬到孩子呢?」馬頭山在地居民、高雄旗山區三協里里長劉文寶表示,社區野狗氾濫,很多人出門運動要互相結夥、不敢獨行,他還見過野狗追人追到家裡的情形;旗山生態環境好,本是高雄後花園,但那些「愛爸、愛媽」任意餵養,連生食也餵,生食會發臭,犬隻隨意排泄,均造成環境汙染。他認為,遊蕩犬收容不要再回置,「應該安樂死就要安樂死」。
臺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陳泰豪表示,臺灣有很多保護區、生態廊道保護野生動物,但對這些區域裡犬隻的餵養、攻擊野生動物,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在龍崎地質公園、生態保留區調查6、7年,發現記錄到穿山甲點位與遊蕩犬高度重疊,紀錄影像有近半穿山甲尾巴受犬隻攻擊不完整,且76%遊蕩犬無項圈,顯示未結紮犬隻已繁衍出下一代或下下一代。
穿山甲專家、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指出,穿山甲尾巴具重要育幼功能,當穿山甲遇到外敵捲曲球狀時,尾巴不完整也會威脅其生存;研究顯示,過去十年臺灣穿山甲被犬隻攻擊數量逐年增加,傷癒穿山甲野放後,一個月存活率不到5成(48.6%),一年存活率僅11.5%,很大原因是再度遇到遊蕩犬攻擊。

遭犬傷、斷尾的穿山甲自衛能力下降。(圖片提供/臺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野調組組長曾建閔表示,因遭路殺的石虎比遭犬殺容易發現,導致過去未注意遊蕩犬威脅,但依據生物多樣性研究所108到114年2月間追蹤37隻石虎個體,加上近期的「豆棗」案例,即有30%石虎是遭犬隻攻擊死亡。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獸醫師蕭舜庭則提醒,遊蕩犬貓除了直接攻擊野生動物,也可能因傳播疾病威脅野生動物,進而加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
農業部動保司動保行政科長鄭祝菁回應指出,農業部推動生態熱區遊蕩犬移置計畫,家犬絕育不放養、無主犬移置不回置的政策很明確,但需要一些時間才有成效;針對禁止餵養遊蕩犬貓,農業部盤點法規,先就不需修改母法部分,於生態保育區公告禁止餵養著手,進一步再修改《動保法》,針對不當餵養訂定管理法規。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提醒,農業部低估遊蕩犬隻數量,推估數量不能僅到有人活動地區。鄭祝菁允諾,後續推估調查採樣樣本區增加淺山、海邊等區域,精準掌握外部犬隻數量,才能有效推動科學性、系統化的管理政策;但她也強調,現行《動保法》不是零安樂死,農業部會跟地方動保機關溝通,在收容動物具攻擊性或是遭受疾病痛苦等條件下,均可依法採取人道撲殺,農業部今年會盤點、督導地方收容單位落實人道處理措施。
但蕭舜庭接續直言,地方收容單位獸醫師難以執行人道措施,主因在於收容所志工會基於個人情感以激烈手段威脅阻擋,農業部應做的不是施壓收容單位,而是給予獸醫師足夠的支援、排解威脅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