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品項新增竹笙、絞股藍、臺灣白及 臺灣山茶再加1品系

絞股藍又名「七葉膽」,國人利用方式多採葉來泡茶,可作中藥材,現已納入林下經濟栽培品項。(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林業經營需要長時間,為了活絡山村經濟,讓林農在造林期間仍有部分收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林下經濟政策,今(21)日宣布新增林下經濟品項,包括竹笙、絞股藍(七葉膽)、臺灣白及等,臺灣山茶品項也新增諸羅品系,新增品項具高經濟價值與環境保護特色,有機會為山村居民開創可持續性的綠色經濟。

農業部12日公告修正「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在現有林下經濟森林副產物段木香菇及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馬藍、天仙果等品項外,新增竹笙(Phallus indusiatus)、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臺灣白及(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與臺灣山茶諸羅品系為林下經濟品項。

竹笙是一種食用菌,主要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闊葉林內,國內常用作燉補料理食材,具有21種氨基酸,占乾重總重量的40%,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的35%,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抗氧化性,也可做中藥材。

竹笙。(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絞股藍又名「七葉膽」,是多年生攀緣性匍匐狀藤本植物,分布於臺灣低至中海拔山地,開闊地及森林內,喜陰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國人多採葉來泡茶,也可作中藥材,又有「南方人參」的美譽,日本已有開發作成保健飲料,稱為「甘茶」。

絞股藍結果實。(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臺灣白及是多年生草本蘭科植物,分布在臺灣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適合栽植於林緣,假球莖乾燥可作為中藥材,國內已建立臺灣白及的組織培養繁殖栽培體系,可大量繁殖種苗,推廣栽培。

「臺灣白及」是多年生草本蘭科植物。(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林業保育署森林產業組技正陳美惠表示,竹笙、絞股藍、臺灣白及均經衛福部公告可作為食品原料,作為林下經濟品項,須以盆栽或土畦等方式離地栽培,每公頃林地內栽培面積分別以0.2公頃、0.1公頃、0.1公頃為上限;絞股藍栽培全年可採收葉部,竹笙種植69天可採收,臺灣白及則須種植8個月,待冬季植株自然萎凋後採收塊莖。

林下經濟品項110年已納入臺灣特有種臺灣山茶,推廣「眉原山」、「六龜」、「永康」3個品系,林農栽培以以原生育地區品系為限,林業保育署經鑑定新增「諸羅品系」。陳美惠說,諸羅品系原生於嘉義縣番路鄉、中埔鄉等地,未來可推廣嘉義縣或鄰近的臺南山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