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登記、做好分級打通路,蔬果共同運銷為產銷失衡找出路

文/林宜潔 首圖攝影/謝佩穎 攝影/謝佩穎
今年產銷失衡頻傳,許多人呼籲臺灣應仿照日本,由農協或農民團體共同運銷作物,別讓農民單打獨鬥面對市場。國內負責共同運銷的四大農民團體認為,推動共同運銷之餘,還必須分級包裝、建立產品特色、分散通路,並從源頭登記種植面積、管控種苗數量,避免一窩蜂種植同樣作物。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強調,官方和民間要一起承擔責任,農民團體可擬定栽培計畫,和農民契作;並和官方配合,回報種植資訊,協助中央即時掌握產地資訊,確保農民收益。

走過45年,共同運銷制度重要性不減反增

財團法人豐年社與臺大生傳系昨(21日)辦理「蔬果共同運銷未來展望及精進作為」政策座談會,邀集產官學代表,尤其是負責輔導生產端的農民團體,齊聚討論蔬果共同運銷制度如何因應產銷失衡。

臺灣蔬果共同運銷始於1973年,設立背景在於臺灣早期蔬果運銷多由單一農民直接賣給販運商,送到產地、消費地果菜批發市場或由行口商代賣。在此情況下,農民常因對市場資訊動向掌握不足,較無議價能力,也有被行口商倒帳的情況,收益不穩定且缺乏保障。

發展蔬果共同運銷除可減少農民運送蔬果、銷貨人力成本,也能辦理蔬果分級、調解生產出貨量、增強議價能力,讓全國各產地的果菜集中銷售,並以批發市場公開拍賣交易方式,取得公平公正的價格。另一方面,買方也能買到規格穩定且多元的蔬果。

目前蔬果共同運銷主要由四大農民團體:全國各級農會、青果社、國聯社、農聯社等負責。去年蔬菜共同運銷量達到歷史新高50萬噸,水果則是18萬9千多噸,分別占全國批發市場交易量34.03%與18.06%。換句話說,平均每3把蔬菜就有1把來自共同運銷,水果也有近2成,開辦至今數量逐步上升。

臺灣蔬果共同運銷始於1973年,1974年正式統計數量。去年全臺蔬菜共同運銷量達到歷史新高50萬公噸,佔了全國批發交易量34.03%。(圖表提供/農糧署)

要解決產銷,先落實種植登記

「要解決產銷問題,應該要落實種植登記。」全國葉菜類共同運銷量名列前茅的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率先發難,認爲不應該等到爆量才希望透過共同運銷來解決。雲林縣二崙鄉農會秘書吳曜宇也舉例,像高麗菜這次爆量,很多是沒登記,落實不完全。十八甲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星樺也支持,建議可以從種苗跟登記來做。

「要做大家要有共識,一起把責任承擔起來。」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回應,登記制度可以做,而且像高麗菜這樣比較長期的品項比較容易做。如果是像空心菜這類短期葉菜,生產週期只有2-3週,要做登記制就有難度。

蘇茂祥強調,過去要實施登記制常遇到農會說農民不願意接受,參與度低。目前高麗菜是用育苗量來推算面積,如果真的要做登記制,「以後沒登記的話,是否就不給予輔導,有登記的就給他相對好的輔導。」還需要各方審慎一起討論共識。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昨(21日)出席「蔬果共同運銷未來展望及精進作為」農業政策座談會,與產界、學界、農民團體討論共同運銷如何因應產銷失衡。

發展品牌增加競爭力,計畫生產發展多元通路

以分級包裝進攻共同運銷提高農民收益,全國蓮霧種植面積最大的屏東縣南州地區農會總幹事黃俐甄很有心得。「我們的蓮霧都是農民挑過一次後,農會再挑一次。」她說,透過嚴格分級包裝,南州蓮霧已建立起口碑,到各拍賣市場都很好賣。 另外透過各種社群媒體,直接對口消費者宅配銷售,也讓南州蓮霧減少批發市場的到貨量,保持良好價格。

青果運銷合作社臺中分社經理陳淑娟則說,發展特色品項對做共同運銷的農民團體的確很重要。他解釋,過去青果社主要都在做香蕉外銷,國內共同運銷起步比較慢,占比低。也因為在全國各區都有設廠,沒有特色品項,什麼都做,經營很辛苦。

蘇茂祥則說,臺灣的分級包裝的確做得很成功,常有中國、菲律賓的農民團體來參觀。另外,他建議,合作社很適合用計畫生產的方式跟農民契作。而且通路不一定走共同運銷,也可以走量販店、甚至大型團膳或學校營養午餐,可以很多元,收益也有保障。農民方面,直接跟合作社契作也不用猜天氣,不用賭要下多少苗,對健全產銷也有幫助。

鼓勵使用產銷供應鏈系統,幫助中央掌握每日到貨量

「產銷供應鏈系統我們希望四大農民團體都參加使用。」蘇茂祥指出,目前中央已經開發出一套可以即時回報供應量的產銷供應鏈系統,二崙鄉農會、新港鄉農會已經導入使用。他說,這個系統可以幫助中央掌握臺北批發市場隔天到貨量,萬一到貨量太大,就可以請團膳業者或者大賣場進場採購,穩定產銷。

他鼓勵每個農民團體加入系統。「愈多人使用,正確性越高,愈能做產銷調控的依據。」他說,這套資訊系統並非只有掌握資訊,還可以簡化人力作業。全臺灣290幾家農會、300多家的合作社都應該加入。他舉例,二崙鄉農會冬季一天供貨量達百噸以上,占臺北批發市場交易量17%,「這麼大都能做供給量回報了,其它規模比較小的應該也可以做。」

他說,資訊科技導入必須推動,像是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每天一兩千公噸拍賣很順利,最主要就是資訊化程度高。很多共同運銷單位還是用手寫,應該要使用APP,改善資訊化的作業流程。

應健全各地批發市場,高端水果可發展預約交易

目前,臺北農產公司在蔬菜跟水果的共同運銷全國佔比則各有70.8%跟67.4%,其它則是由新北市、臺中市、桃農跟高雄市等其它批發市場分。陳永華建議,應該要健全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不要像現在這樣全部都依賴臺北,這樣沒辦法分散貨源,對於產銷調節也沒有幫助,會過度集中貨源。

目前臺灣蔬果共同運銷拍賣主要集中在台北農產公司,農民團體呼籲中央單位健全地方拍賣市場,以分散到貨量,避免過度集中。

另外,座談會上也提出取經日本預約交易的方法。蘇茂祥說明,目前臺北批發市場百分之百都是拍賣交易,日本則有八成預約交易,二成拍賣。他說明,預約交易可以分散交易的時間跟空間。高單價,而且包裝分級徹底的水果,像是南州農會的蓮霧,就很適合採用預約交易。未來或可列為拍賣市場的另一種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