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衛所開發卵黃抗體製劑,染上病毒性疾病的鴨死亡率降30%

文/林慧貞 首圖攝影/謝佩穎

臺灣鴨隻年產值達80多億,時序入冬,除了防範禽流感,還有兩種讓鴨農聞之喪膽的疾病:鴨病毒性肝炎、水禽小病毒感染症,一旦染病,1週齡內小鴨死亡率高達95%。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今發表新型的「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製劑」,可有效控制上述兩種病,預期可降低死亡率達30%以上。

1週齡小鴨染病,死亡率95%。

農委會統計,臺灣一年吃掉8萬4967公噸肉鴨,以及4億5千多顆鴨蛋,鴨的年產值近三年都達到80億。

鴨病毒性肝炎、水禽小病毒感染症是臺灣水禽產業最重要的病毒性疾病。畜衛所副所長許聰文表示,鴨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在3週齡以下雛鴨,1週齡內小鴨一旦染病,死亡率可高達95%。

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又分成鵝源、鴨源,會造成水禽大量死亡,癒後發育不良及短嘴。

1週齡內小鴨一旦染鴨病毒性肝炎、水禽小病毒感染症,死亡率可高達95% (圖片提供/家畜衛生試驗所)

許聰文表示,民國78年,臺灣曾發生大規模的鴨病毒性肝炎、水禽小病毒感染症疫情,當時全臺小鴨有44%染病,其中68%都死了,只有三成存活。總計那波疫情,全臺死了17%小鴨。

新型抗體製劑可降低染病死亡率30%

為了解決農民煩惱,畜衛所過去5、6年持續研發疫苗,今天發表的「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可同時預防鵝源、鴨源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及鴨病毒性肝炎。

許聰文表示,已完成2場土番鴨田間試驗,注射卵黃抗體製劑後,育成率分別可達97%、 99%,顯示卵黃抗體具高度安全性及保護力,預期將降低雛鴨死亡率達30%以上。

施用時機是在小鴨1日齡及10日齡,各免疫1劑量卵黃抗體,以保護小鴨耐過容易感染疾病的時期。

「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可同時預防鵝源、鴨源水禽小病毒感染症及鴨病毒性肝炎(圖片提供/家畜衛生試驗所)

不影響產蛋率,可望提升鴨農施打意願低

其實鴨病毒性肝炎、水禽小病毒感染症目前都有商用疫苗,但畜衛所製劑研究組組長曾俊憲表示,現行疫苗是直接施打在種鴨,讓種鴨產下的小鴨帶病毒抗體,但畜主擔憂施打時造成緊迫,種鴨產蛋率下降,因此現在施打率不高。

也有農民會直接將疫苗施打在小鴨身上,但由於疫苗免疫到產生保護能力,需要一段時間,抗體來不及在染病前產生,導致疫苗成效不佳。

畜衛所研發的水禽病毒性疾病多價卵黃抗體可直接施打在小鴨身上,因此不會有上述問題。

此款卵黃抗體製劑還未上市,許聰文說,正在送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審查,確認安全無虞後,會精準算出每劑價格。

畜衛所呼籲,農民應該在種鴨產蛋期前8週,進行完善的疫苗免疫,藉由母體來的移行抗體,保護雛鴨避免感染。如果肉鴨場不清楚雛鴨來源場的免疫計畫,應在雛鴨1日齡及10日齡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