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前夕 漁業署邀學童放流魚苗增裕海洋資源 近5年平均年放1,279萬尾

(左起)漁業署主秘繆自昌、萬里區漁會理事長林榮欽、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一同運送龍蝦及九孔,以出船方式進行潛水放流。(圖片提供/漁業署)

「世界海洋日」前夕,農業部漁業署今(7)日在新北市萬里區野柳海王星碼頭附近海域,舉辦「2024世界海洋日魚苗生態放流活動」,希望透過投入健康優質的種苗來增裕海洋資源,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與當地學校學童一同放流健康的黃錫鯛、布氏鯧鰺、川紋笛鯛、九孔及錦繡龍蝦等原生生態物種,期盼讓學童建立正向環境永續觀念,從小紮根海洋教育。

6月8日是聯合國決議設立的世界海洋日,漁業署與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今日提前舉辦種苗生態放流活動,希望提升全民對永續漁業及資源保育的意識。

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表示,臺灣海洋生態與資源豐富多樣,透過種苗放流活動有助繁殖復育海洋漁業資源,過去5年漁業署每年平均放流約1,279萬尾健康種苗,來提升海洋生產力,具有生態、生活、生產「三生」活化的外溢效果;漁業署過去與臺灣海洋大學合作,以基因分子標誌評估放流效益,確認野外捕撈的黃錫鯛有40%親緣源自放流種苗,嘉鱲更有50%源於放流種苗,顯見放流的正面效益。

漁業署舉辦「2024世界海洋日魚苗生態放流活動」合影。(圖片提供/漁業署)

漁業署漁政組組長劉福昇指出,國內公部門放流魚苗歷史遠自臺灣省政府年代即開始;近年漁業署舉辦種苗生態放流活動,為自民間魚苗繁殖業者購買種苗後放流,近5年投入經費平均每年1,200萬元,放流物種包括魚類四絲馬鮁(午仔魚)、布氏鯧鰺(紅衫)、黑鯛、黃錫鯛(枋頭)、嘉鱲(正鯛);蝦蟹類沙蝦、斑節蝦、遠海梭子蟹(沙蟹);螺貝類海瓜子簾蛤、文蛤、水晶鳳凰螺、九孔、花蛤等。

漁業署表示,放流應選擇符合放流地點原有分布的物種,並且為了有利種苗適應當地環境,於放流前會調整養殖環境,與放流海域水溫及鹽度相當;放流當下配合放流地點採取適當方式,如架設魚梯或潛水方式,尋覓適合棲息環境放置,以提升放流效益;放流現場,也須在取得教育訓練認證的海域放流權責人員指導下進行放流,以確保放流的正確性。

劉福昇指出,漁業署100年訂定「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禁止放流外來種、雜交種、基因轉殖種,111年並修正放流列表,明定個別魚種適合放流海域、體長及放流方式;有意在海域放流的個人或團體,應至「水產動物海域放流申請網站」(https://www.123.fishingharbor.tw/)事先申請,未申請就逕行放流者,違法《漁業法》,可裁罰3至15萬元。

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以提水桶至魚梯放流方式,進行黃錫鯛、布氏鯧鰺、川紋笛鯛等魚苗放流。(圖片提供/漁業署)

魚苗順魚梯而下。(圖片提供/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