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卓溪三年79次攝影紀錄 臺灣黑熊低海拔繁衍 部落數百公尺外「母熊帶小熊」

林業保育署委託野聲公司在花蓮卓溪以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監測野生動物族群狀況,多次拍攝到臺灣黑熊「母熊帶小熊」出沒影像。(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花蓮縣卓溪鄉近年臺灣黑熊闖入雞舍、誤中「山豬吊」陷阱的人熊衝突事件頻傳,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執行監測計畫,所架設紅外線自動照相機三年來拍攝到黑熊79隻次,紀錄次數逐年升高,且最近距離部落僅500公尺,連三年拍攝到「母熊帶小熊」,證實黑熊在卓溪淺山地區繁衍族群,出現頻率不亞於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或玉山國家公園。

生活中直接遭遇黑熊令卓溪原住民部落族人感到害怕,但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輔導下,由族人協助架設自動相機監測黑熊行蹤,上山時鳴放「龍炮」驅熊,避免人熊相遇,讓族人更安心;並使用友善黑熊的「改良式獵具」,成立巡守隊,發現黑熊誤中陷阱即時通報,讓卓溪成為「友熊之鄉」。布農族耆老高新興笑說,他希望未來臺灣黑熊甚至能與部落養的狗玩在一起。

林業保育署今(12)日舉辦花蓮卓溪臺灣黑熊監測成果發表。野聲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表示,110至112年間自動相機總計拍攝到臺灣黑熊79隻次,可辨識出至少20隻不同個體,且三年來被拍攝次數逐年升高,季節趨勢明顯,黑熊會在春、夏季來到卓溪低海拔地區,尋找山黃麻果實、嫩葉;秋、冬季移往中海拔尋找殼斗科植物的果實。

林業保育署今(12)日舉辦花蓮卓溪臺灣黑熊監測成果發表,參與來賓比出象徵臺灣黑熊胸前白紋的「V」字。(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姜博仁說,卓溪淺山區域不是保護區、不是國家公園,卻連續三年拍到母熊帶小熊在卓溪淺山區域活動,顯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已經有族群持續繁衍;而且,臺灣黑熊在卓溪出現頻率,竟與中高海拔的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及玉山國家公園出現頻度相近,卓溪的臺灣黑熊、鼬獾、食蟹獴、臺灣野山羊等野生動物豐富度「沒有比國家公園、保護區少」。

卓溪鄉鄉內有6個村、17個部落,以布農族部落為大宗,根據野聲調查,在地居民看過黑熊爬樹爪痕等「熊痕跡」的有86%,看過黑熊的有67%,更有14%曾發生雞舍被入侵、陷阱誤捕黑熊的「人熊衝突」。卓溪107年起每年都有人熊衝突事件,112年5月起,更是幾乎每個月都有「人熊相遇」狀況。自動相機監測也證實,臺灣黑熊活動時間以白天為主,與人們從事農業、山林活動時間相仿,人熊相遇機會趨於頻繁。

卓溪鄉原住民部落族人架設自動照相機,協助臺灣黑熊監測。(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花蓮分署輔導部落族人成立黑熊巡守隊,至今年已成立7個黑熊巡守團隊;並免費提供山村居民「改良式獵具」,避免誤傷黑熊,仍能防治造成芋頭、玉米農損的山豬,至今年3月底已換發445組。

族名「diluk(力鹿克)」的布農族清水部落頭目何成忠表示,他感謝花蓮分署玉里工作站提供村內40多戶「龍炮」,讓族人上山時可鳴放警示黑熊,避免人熊衝突;部落希望與黑熊和諧共存,因為臺灣黑熊在傳統禁忌中是不可獵捕的動物,捕殺黑熊會讓小米出穗「變得跟黑熊毛一樣黑」,沒有收成;若有「山豬吊」不慎吊到黑熊致死的話,獵人要將黑熊遺體揹下山,在村莊一公里外搭寮與遺體同住5天,就像「家中有人過世」一樣,幫黑熊辦喪禮。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近來部分動保團體倡議全面禁用「山豬吊」,但使用山豬吊實際與山區居民防治作物遭獸害有關,並非要獵捕臺灣黑熊,一味禁止只會讓使用轉趨地下化;林業署推廣「改良式獵具」,實際就是一種不會誤傷黑熊、傷害性較低的山豬吊,唯有更細緻的同理部落、山村居民,才能取得彼此互信,真正做到保育。

卓溪鄉清水部落頭目何成忠參與臺灣黑熊「達古阿里」野放活動。(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卓溪臺灣黑熊「達古阿里」傷癒後,在清水部落頭目何成忠祈福後野放重返山林。(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