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環境給付推動五年 二期稻作溼穀每刈近1300元史上最高 棲地營造助青鏘魚返家

農業部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以「生態服務給付」堆疊式給付,鼓勵農民友善耕作營造良好棲地環境。(圖片提供/謝震山)

為了維護優良農地資源及生態,推廣有機友善農業,調整農作產業結構,農業部自107年起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鼓勵稻田轉作具進口替代的雜糧作物,今年稻作面積約22.3萬公頃,較往年減少近5萬公頃,二期作溼穀價格可達每百臺斤(刈)1,270至1,280元,史上最高;透過以「生態服務給付」堆疊式給付,鼓勵農民友善耕作營造棲地環境,臺灣原生的青鏘魚及蛙類都回來了。

因農業用水充足,明年稻作「大區輪作」政策將暫停一年,連帶輪作區一期作可不受「四選三」政策限制,種稻仍能繳交公糧,明年稻作面積恐怕將回升,影響穀價,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明年「四選三」持續推動,輪作區農地約2萬公頃,推估5成回頭種稻,稻作不致回升到27萬公頃,農業部目標維持穀價每刈1,000元;國內稻穀民間收購占7成至7成5,公糧只占2成,穀價好農民就不會繳公糧。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指出,輪作區2萬公頃實際種稻只有1.5萬公頃,明年一期作農民即使回頭種稻,但為了領取綠色環境給付,二期作仍會選擇休耕或轉作,稻作面積不致回升到往年水準。

農業部今日公布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推動五年績效。(圖片提供/農業部)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明年稻作面積可能回升,但農業部目標維持穀價每刈1,000元水準,穀價好農民就不會繳公糧。(攝影/游昇俯)

農業部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每年投注100至110億元預算,透過農業環境基本給付、作物獎勵,以及有機友善獎勵、生態服務給付等友善環境補貼堆疊式給付,鼓勵農民從事有機友善耕作,稻田轉作雜糧,自主守護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

蘇茂祥表示,國內可耕地面積77萬公頃,截至10月底,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已達2.4萬公頃、占3%,產銷履歷驗證面積9.5萬公頃;國內稻穀價格自111年起溼穀每刈超過1,000元,今年二期作達1,270至1,280元,甚至有業者喊出1,300元,是有史以來最高;國產雜糧面積今年預估可達8.4萬公頃,未來五年將持續推動硬質玉米、大豆、高粱及甘藷等再增加2.7萬公頃。

臺南麻豆將稻田轉作雜糧的呂登和表示,他從小跟祖父種田,見證嘉南平原稻作產業歷史,民國8、90年代政府推動休耕,曾讓嘉南農地大面積荒廢,99、100年起才以「小地主大佃農」復耕,他即參與一期種硬質玉米、一期休耕,玉米以機械化大面積作業,「一天可作10幾公頃」,有政府補助成長更快速;他於110年再獲農業部牽線金門酒廠契作栽培一期作高粱,同樣機械栽培兩種作物,農地獲得充分利用,也增加一期收入,現在嘉南平原一片綠油油、生機盎然,讓他相當肯定政府政策。

臺南麻豆農友呂登和分享稻田轉作雜糧心得。(圖片提供/農業部)

宜蘭員山雙連埤是國家級重要溼地,但在地人口外移,遷入人口卻多從事慣行農業,在地青農謝震山參與生態給付,友善栽培茭白筍、蓴菜,並不同深淺水田營造生物棲地,復育臺灣原生青鏘魚。謝震山表示,田邊雜草管理不用除草劑,他使用割草機有時仍會不慎傷害草間生物,因此他改在田邊種仙草、大葉田香,仙草夏季可採收作茶,10、11月開花還是很好的昆蟲蜜源,大葉田香也可供料理。

謝震山說,只要環境良好,生物自然會回來,他的田區有柴棺龜,還有長腳赤蛙、臺北樹蛙、虎皮蛙等全臺3分之2的蛙類。

宜蘭員山農友謝震山分享棲地營造復育青鏘魚經驗,田間生物多樣性變豐富。(圖片提供/農業部)

青鏘魚。(圖片提供/謝震山)

謝震山在田邊種植仙草作雜草管理。(圖片提供/謝震山)

謝震山說,只要環境良好,生物自然會回來。圖為柴棺龜。(圖片提供/謝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