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高祝山車站啟用 駐留空間多6成、月臺二樓可觀景 降光害、防窗殺設計護生態

海拔2,451公尺、全臺最高火車站祝山車站改建完工,新站流線造型既時髦又能自然融入地景。(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海拔2,451公尺、全臺最高火車站祝山車站,是國內外旅客上阿里山看日出最後一站,使用逾30年舊站歷經3年改建,日前已重新啟用,新站設計貼合山坡地形,融入雲海意象,保留具文資價值的弦月月臺,強化空間安全性,讓旅客駐留空間比舊站多6成;並從生態保育著眼,開天窗保留既有逾400歲紅檜,採用智慧照明降低夜間光害,電梯使用低反射玻璃帷幕防「窗殺」,更友善生態。

祝山車站自民國75年啟用逾三十年,為提升營運品質,109年啟動改建工程,今年10月完工,並已於11月20日舉辦啟用典禮、21日恢復營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鐵路維護科技士蘇嘉祥表示,舊車站駐留空間不足,月臺僅4米寬,每當跨年尖峰時段總是人擠人,且山區易起霧、地面溼滑,照明又不足,前往月臺樓梯過於陡峭、光級高就達25公分,不友善老幼旅客,也不符今日建築法規,均有改建的必要。

新站設計從阿里山雲海獲得靈感,將雲霧繚繞山巒意象融入屋頂設計。(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祝山車站改建新站已於11月20日舉辦啟用典禮、21日恢復營運。(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改建的祝山車站新站,以「光明的起點」作發想,將雲霧繚繞山巒意象融入屋頂設計,讓旅客彷彿穿越雲浪迎接日出,並符合文化資產保存要求,保留月牙灣造型月臺;車站大廳、月臺地坪及入口意象,大量使用鄒族文化圖騰轉化為空間元素;為了減少邊坡地質擾動,前往月臺樓梯保留舊站原有的基礎,打入下地8米微型樁作支撐,並以暫留平臺、欄杆等設計,改善旅客安全。

蘇嘉祥指出,新車站是全臺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高山車站,月臺是鋼骨結構,使用柳杉、紅檜、相思木等國產材包覆柔化視覺感受,月臺採筏式基礎設計,在下方設置400噸雨水回收池,承接收集屋頂雨水,循環利用於沖廁、澆灌植栽,滿水約可供2個月使用;新站還有國內第一座雙層單側岸壁式弦月造形月臺,除了是旅客上下列車的平臺,「二樓」還是絕佳的觀景平臺。

階梯增設平臺及欄杆,加強安全性。(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月臺鋼骨結構以國產材柳杉包覆柔化視覺感受。(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月臺鋪面使用鄒族文化圖騰元素。(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蘇嘉祥說,新車站除了有無障礙電梯及空橋貼近各種旅客需求,近來平地氣溫雖高,但山區已有4、5℃低溫,新車站現也提供免治馬桶、洗手檯的溫水服務,體貼人性需求,車站總計造價1.6億元。

新車站並以生態保育理念出發設計,包括排水設施提供鳥類飲水、覓食及浴場,並增設繩索供鼩形目、鼠類、兩爬類等小型動物逃生;車站採用低色溫峰值無藍光照明,控制光源不外溢周圍環境,降低對生態干擾;圓柱形無障礙電梯,則以低反射可透視藍色玻璃帷幕,降低鳥類撞擊風險。

蘇嘉祥表示,祝山車站改建還留下舊車站原栽植的雲南黃馨、桂花、山櫻、茶花、杜鵑、青楓等近120株植株,復植新車站;並為了保留既有樹齡逾400歲紅檜,階梯屋頂設計開口,讓紅檜能原地持續生長。

階梯屋頂開天窗,保留既有樹齡逾400歲紅檜,讓它能原地持續生長。(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圓柱形無障礙電梯以低反射可透視藍色玻璃帷幕,降低鳥類撞擊風險。(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祝山車站低色溫峰值無藍光照明,控制光源不外溢周圍環境,降低對生態干擾。(圖片提供/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