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緩衝帶】花蓮場盼證實植生緩衝帶有益環境 納入對地綠色給付

農委會近年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希望透過補助鼓勵農民種植獎勵作物,維護生產環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5日舉辦「地景經營措施與環境回復力工作坊」,花蓮場助理研究員徐仲禹提及從事的「利用植生緩衝帶降低水稻田逕流水中氮磷之研究」,希望藉此研究證明「植生緩衝帶」有益環境維護,進而把植生緩衝帶納入對地綠色給付,鼓勵農民設置。

植生緩衝帶指的是位於河溪兩側,湖泊或水庫陸地與水域交接地帶的植生區域,具有減緩地表逕流、攔阻泥沙等功能,但選擇植生緩衝帶種植的植株要考量包括現場狀況等,要種植何種植株目前仍較少相關研究,因此,在目前農委會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未把植生緩衝帶納入。

花蓮場助理研究員徐仲禹表示,水稻栽培期間施用的肥料,如果未被吸收,一部分會被土壤吸附,另一部分則會存在逕流水當中,排到溪流或海中將影響生態,目前在花蓮縣新社部落鄰海處建立的植生緩衝帶、搭配多種水生植物實驗中。

至於要植生緩衝植物種類的選擇,何仲禹說明,植株要具有:可密集栽培、對肥料需求量大、便於管理等特色,與當地農民討論後,目前暫時選定水蕹菜(空心菜)實驗,並搭配水蕨、豆瓣菜、台灣萍蓬草、荷花等水生植物,期待透過實驗證明植生緩衝帶有助於減少逕流水中殘留的肥料,也提供生物棲地,未來能納入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以鼓勵農民設置植生緩衝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