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科技來自於人的惰性」 業者打造智慧養殖系統

水產試驗所日前進行智慧養殖漁產業亮點觀摩,除了介紹水試所3年的計畫成果,也邀請長期與水試所合作培育技術的聖鯛水產科技分享HDPE生態系統養殖、智慧水質監控系統、可動式增氧機等新式設施,吸引10餘名來自雲林、屏東、台東等地的養殖戶及產業代表到場觀摩。

「環境變化越來越大,養殖就要懂得變通。」聖鯛水產科技第二代、董事長黃壹聖表示,約在6年前開始收集池內水質、溶氧等數據,發現凌晨3點因為氣壓低、水中溶氧量數值也低,圓盤式水車雖然可以促進底層水流移動,但作用範圍有限,於是與父親著手設計可動式增氧機連結設備,讓水車可在水面上移動、擴大溶氧作用面積。

掌握池內狀況還不夠,黃壹聖的養殖場內,還有氣壓計、風向計、雨量接收器等設備,用以收集氣象資料,像是風向就會影響水車位置,在風頭處開水車才有利於水流擴散,風尾開水車只會浪費電;多數人只會在天氣預報上看到的氣壓數值,在評估水池溶氧量時也會發揮作用,黃壹聖用氣壓解釋俗諺所說「透南風、魚會抬頭」,即是因為溫度高、氣壓低的南風吹過,影響水中溶氧量,水底的魚就會因為氧氣不足而浮起換氣。

不過,黃壹聖坦言,這些數據也是這幾年才發揮效果。約在3年前,黃壹聖在資工系背景的妻子協助下,達成不需出門巡魚就可以管理魚塭的成就,妻子協助抓出關鍵性的影響因子設定參數,藉由PLC的控制系統,因應不同數值啟動增氧機及抽水馬達,在系統平台上還可以監看各種設施的運作狀況,若可能有落雷的情況,可直接在手機上關閉機具維護養殖池的安全。國中就接觸家中養殖事業的黃壹聖認為,這些設施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達到省時、省力,讓養殖產業不再是24小時、全年只有冬季可休息的體力活,而是養殖戶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科技來自於人的惰性」黃壹聖說。

另外,有鑒於養殖產業有抽取地下水、冬季氣溫低不利養殖的狀況,黃壹聖和父親也投入系統化養殖設備的開發,利用塑鋼及HDPE材料設計出具備保溫效果、搭載檢測儀器的標準化養殖池,可透過管線連結既有魚池,利用不同物種的養殖特性,達到循環用水養殖的狀態。黃壹聖表示,過去4年他和父親嘗試過魚、蝦、黃金蜆、巴沙魚等物種,已掌握一套養殖的標準化流程,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給予設施的建議,對於這套設備相當有信心。

HDPE生態系統養殖池上設置風向計與雨量偵測儀器,因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啟動增氧儀器。

黃壹聖介紹控制面板的偵測項目,可在手機頁面上收取資訊,掌握各項裝置的啟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