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耕作怕蟲害 學者:土地好、自然有益蟲幫農民照顧農作物

農委會推動有機、友善耕作,10日舉辦「自然平衡 農業永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及不同農業領域農友,與民眾交流分享。(攝影/游昇俯)

有機、友善耕作不僅能生產安全農產品,也對環境永續有益,但產量不如慣行農法,且成本又較高,使得農業生產者望之卻步。但別忘了,田裡有好菌也有益蟲,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在一場鼓勵農業永續價值的座談會上做出提醒,友善耕作可以養好土地,留下土壤裡的好菌及環境中的益蟲,就能幫助農民照顧好農作物。

農委會推動有機、友善耕作,10日舉辦「自然平衡 農業永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及不同農業領域農友,與民眾交流分享。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觀察農家不願從事有機、友善耕作的原因,應該是怕病蟲害多,影響產量,但實際上臺灣已有幾千戶農家可以不用化學農藥進行生產,有防治方法可學習,農民對友善耕作的刻板印象需要改變。

郭華仁也指出慣行農法的問題,以農藥殺蟲是不論害蟲還是益蟲都一律殺光,但通常最後可以留下的,是頑強的害蟲,若採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將土地養好了,留下土壤裡的好菌及環境中的益蟲,還可以幫忙照顧農作物。

相當知名的「石虎米」,就是農業友善環境的好例子。苗栗縣通霄鎮楓樹社區以友善環境、不使用農藥及化肥的方式種植稻米,打造與自然、石虎共存的農業環境。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義雄表示,社區種植石虎米原是為了石虎保育,無毒栽培的稻米對消費者健康也有益,但最大的困境在於銷售不易,一開始,還得靠臺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博士及林務局等輔導石虎米的長官,默默自掏腰包支持。

蜂神有機蜂場場主王智聰對於農藥的使用更有感觸,因為蜜源植物一旦受到農藥汙染,蜂蜜便可能帶有汙染物質,只有在森林養蜂較有可能確保蜜源純淨,故他投入經營林下養蜂;蜂農雖願意從事友善環境生產,但仍需要政府在產銷履歷、標章制度上做好把關,否則市面上恣意標榜「森林蜜」產品一堆,魚目混珠,便無法鼓勵蜂農經營永續農業生產。

臺灣目前通過有機驗證農地面積達9400公頃,友善耕作亦有3900公頃,總計1萬3300公頃,僅佔全臺農地1.6%。但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問題不在面積多寡,而是在消費者願不願意多花一些錢購買國產友善或有機種植的農產品,若農產品不具市場競爭力,鼓勵農民耕作反而害了農民;因此,農委會希望透過宣導,讓消費者更了解這些農產品背後的故事及堅持,進而願意採購這些農產品,以行動展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