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溫預測助找漁場 水試所收集10年大數據提供鎖管捕撈建議

臺灣北部海域的鎖管漁獲種類以劍尖槍鎖管為主,體長30至40公分。(圖片提供/水試所張可揚)

海水溫度不僅影響氣候,也會影響鎖管的資源量,農委會水試所累積了10年的樣本船作業資料後發現,海面水溫是影響鎖管資源變動的重要因子,水試所已做成預測模式,這套「鎖管資源趨勢預測模式」已經有2年準確預測的經驗,至於明年的鎖管資源量預測,水試所海洋漁業組說,只要等到月底的氣象局海溫預測結果出來後,他們就可以推估了。

鎖管就是俗稱的小捲或透抽,臺灣周邊海域以中國槍鎖管、劍尖槍鎖管、杜氏鎖管等3種為主要漁獲物種,前兩種體形較大,體長30至40公分;後者體形較小,約15公分;主要漁期為每年4月至10月。近10年漁獲有變少的情形,以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為例,2010年高達251公斤/每船天,2019年則只有123.83公斤/海船天,單位努力漁獲量竟可相差1倍以上,水試所副研究員張可揚說,若能預測下一漁期可能的漁獲量,就能透過作業型態的調整,避免資源量崩潰而無法恢復。

鎖管對海溫的敏感程度可能超過我們一般人的想像,張可揚指出,鎖管有8個月的壽命,下個漁期的資源量就是由本期親魚生產的卵及孵化數量所決定,而孵化的狀況又與海水溫度有關;將氣象局預測的海水溫度,導入水試所預測模式,即可推估資源量;若資源量堪慮,就透過管理手段,避免過漁危機。

水試所建立的鎖管資源趨勢預測模式,主要是使用臺灣北部海域的湧升流及東海海域海面水溫為預測因子,較高的海面水溫對鎖管資源有負面影響。今年鎖管漁季開始前,3月就借由氣象局的水溫預測資料推估出今年的漁獲狀況可能不好,果然,不用到10月,東海陸棚這邊就捕不到鎖管了,漁船只能往海峽中線走,才能繼續捕鎖管,但數量亦是不多。

2019年初步換算單位努力漁獲量為123.83公斤/每船天,以近十年的統計來看,今年是谷底,也是1999年以來的次差成績,最差是在2016年,單位努力漁獲量為123.75公斤/每船天。張可揚觀察臺灣北部海域近十年來鎖管的CPUE,2010年、2013年是高峰,2012、2016、2019這3年是谷底,2010年的CPUE來到251公斤/每船天,最差的2016年是123.75公斤/每船天,竟只有高峰時的一半不到。

除了預先推測漁季資源狀況以調整管理手段之外,近期的海水溫度預測還能推估出鎖管魚群集中地點,張可揚指出,根據氣象局提供的3天至1週的海水溫度預測,水試所可以指出未來3天到1週的時間內,鎖管魚群可能集中的地點,這對漁民而言,是很有用的參考資訊,漁船不必在海上亂找,只要鎖定區域即可提高漁獲量、減少用油成本。依據10艘樣本船船長的問卷調查結果,船長認為水試所提供的資料可以協助提高漁獲量21%,並減少30%的油錢;未來,水試所會繼續與氣象局合作,提供北部海域鎖管漁況預報,協助漁民找到鎖管,減少耗時及耗油。

棒受網漁業以燈光吸引鎖管等物種,為我國北部重要漁業之一(圖片提供/水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