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I韌性評估,盤點社區發展優勢和弱項 生產與生態之餘,更要活絡文化資產

洪瑞興是社區內的農民,除了種植茭白筍,也廣泛種植各類蔬菜瓜果。

文/劉芝君 攝影/張家瑋

林義峰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認識《里山倡議》,當下就知曉永續山村是社區遠景,同時透過「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IPSI)專家來臺舉辦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韌性評估國際工作坊」,讓有意實踐里山的農村找出區域發展優劣勢,協助擘畫經營方向。

從農村再生基礎,實踐《里山倡議》遠景

依韌性評估兩社區的優勢在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但文化資產略顯薄弱,目前已初步盤整,其中有個簡易農村汙水淨化池,就來自先民智慧再進化。林義峰說此淨水裝置有六道手續,包括沉澱、過濾、供氧、減菌、降溫以及分解。過往社區家家戶戶豢養豬隻,處理養豬廢水,先民種植茭白筍等水生植物可創造供氧環境,接著再沿著梯田一階一階流下來,自然淨化。

「農村再生計畫雖然很好,但不能永遠倚賴政府補助做事,因此日後會運用農村再造的成果,繼續實踐聯合國的《里山倡議》。」林義峰舉《里山倡議》三摺法中的第二項為例,也就是整合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以增進創新,從社區來看,因氣候變遷導致暖冬現象頻繁,因此作物生產季節必須調整,像過去種植玉米在春天種植夏天收割,但目前已調整至冬天即可種植,藉著經驗再搭配觀察驗證,社區目前共有八種作物進行產期調節。至於三摺法中另一項建立新形態的共同管理系統,「新北市三芝關懷社區協會」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便是一例,作為農產品規範、共同品牌、共同標籤和說明。

茭白筍田不用藥,這樣與福壽螺和平共存

社區農民洪瑞興及洪慶章談到,早期採用慣行農法雖無使用農藥,但仍有用化肥,但在林義峰老師帶領下,逐漸體悟友善環境耕作的優點,才身體力行投入。洪瑞興說,「像是鱔魚、蝦子和青蛙,全部都回來了,整食物鏈很完

整,蚊子也少了。」洪慶章則談到社區農民轉入友善耕作初期,由於整片山谷為梯田區無法機械耕作,加上農民持有可耕地較為畸零,因此整體生產成本較高,直到農夫市集出現,農產品才有個銷售管道,經濟逐漸帶動起來。

洪慶章也是實踐友善耕作的農民,他認為在社 區內創立農夫市集,能有效帶動小農經濟。

但友善耕作還是有一些難以克服的病蟲害問題,洪瑞興舉南瓜為例,瓜類白粉病很嚴重,會導致植株整個枯萎,因此為了分散風險,南瓜只好少種些。至於種植茭白筍部分,他說施肥是個重點,由於有機肥肥分不若化肥來的有效果,因此施肥次數較頻仍。雖然茭白筍田區也有福壽螺,但社區有一套放水的農作法與福壽螺共生。首先在茭白筍生長期把水放乾,福壽螺在無水下會蟄藏入泥土,等約莫五到六天,再重新注水,福壽螺又會鑽出,兩天後再把水放乾。如此動作連續周而復始一個月,這時茭白筍業已壯大,葉子纖維變粗,福壽螺變得不愛吃,便開始轉食田間雜草,呈現與害蟲共生的智慧。

冬季是茭白筍的休耕和育種時期,圖為保種的茭白筍苗。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