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犬貓飼養數量已達279萬隻,寵物食品年產值突破300億元,農業部今(4)日舉辦「2025國際寵物產業論壇」,聚焦「科學化加速寵物食品產業新進化」;邀請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素梅演講「臺灣寵物食品市場發展」,分享寵物食品趨勢,建議應用臺灣在地食材開發特色產品,以及異業合作,以新科技、新商業模式提升飼主消費體驗,把握寵物食品新商機。
國際寵物產業論壇今、明兩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辦,邀集來自北美、歐洲、日本等地寵物食品專業機構代表,與我國產官學研及業界先進共同探討「完全日糧營養標準」、「輔助性食品發展」、「營養驗證與科學化管理」等關鍵議題。
國內寵物食品業者已逾2,500家,其中犬、貓食品業者就占2,024家;國內市場寵物食品約有4成自國外進口,來源主要包括泰國占46.8%、美國17%、加拿大8.9%等。
王素梅分享臺灣寵物食品市場趨勢,包括運用臺灣在地食材,例如福壽實業使用國產非基改玉米、「臺農57號」甘藷、紅藜及產銷履歷氣冷雞,「汪事如意」使用臺灣黑豬肉,「iPaw」使用「臺農66號」紅甘藷等開發寵物食品。開發機能性產品,如「iPaw」推出低脂寵物優格、添加芽孢乳桿菌以促進寵物腸道健康;珍食堡實業與順天堂合作,利用中草藥調製寵物的補養配方等。
國內寵物食品業還有異業合作趨勢,如「汪喵星球」與優格品牌「馬修嚴選」合作,推出機能優格零食產品;福壽實業與金色三麥合作開發含發酵小麥膳食纖維成分的零食。超商通路也多開設寵物食品專區,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例如全家便利商店「FamiPets」,統一超商的「OPEN! PETS」等。
食品所去年市場調查,臺灣民眾3成5家中有飼養寵物,飼主飼養支出有6成用於寵物食品,王素梅指出,飼主購買寵物食品重視品牌口碑、適口性及配方設計,近3成飼主重視機能性寵物食品,產品需有差異化符合分眾市場需求,建議應用臺灣食材打造特色產品,開發具臺灣特色、風味產品;且飼主認為家犬過重約有35.7%、家貓過重約有42%,減重產品也有其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