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薑產業面臨缺乏種薑、種薑帶菌增加栽培風險等困境,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今年研發出「種薑促成生產技術套組」,改良種薑組織培養技術,開發專用栽培介質,提高瓶苗增殖率、縮短出瓶馴化期,可有超過9成的存活率,一年就可生產出達銷售規格的健康種薑。農試所表示,組培苗種薑成本高,但若能持續繁殖到第二世代薑塊,價格就有望降低,每顆只比傳統根莖種薑貴1、2元,提高農民使用誘因。
國內薑栽培面積約860公頃,年產量約2.4萬公噸,農民栽培會以種薑(根莖)繁殖,容易因種薑帶菌,增加栽培期間發生青枯病、軟腐病與根瘤線蟲等病害的機會。近年全球升溫下,種薑繁殖更加容易發生病蟲害,薑農有漸往高海拔地區種植趨勢,但適合種植的山坡地少,反覆密植又會發生連作障礙,產業發展面臨重重挑戰。
農試所遺傳生技組助理研究員游舜期表示,有些農民種薑習慣以溝槽密植,種薑帶菌可能初期沒有病徵,但常常只要一個颱風過後,薑的病害就隨溝槽蔓延整片;有農民一分地投入成本高達20萬元,因此一夕全無,變得不敢再種薑。
國內種植薑品種主要為「廣東薑」、「竹薑」,農試所研發的「種薑促成生產技術套組」均可適用。游舜期指出,傳統以根莖繁殖種薑約需時1年,要避免土傳病蟲害,種薑可改用組織培養,但組培時間要2年、成本偏高,且傳統組培薑塊偏細、還歪七扭八,不具栽培價值,農試所改良組培技術,增殖率是傳統根莖繁殖至少5倍,並以特定成分培養基做出瓶前處理,出瓶苗再控制環境條件馴化,出瓶苗存活率可超過90%。
組織培養瓶苗。(圖片提供/農試所)
馴化薑苗。(圖片提供/農試所)
出瓶前處理2個月、出瓶苗馴化2個月,再搭配特定栽培介質於平地設施中離地袋植,以避免土壤病蟲害,種植約6至8個月即可達市售種薑採收規格,總計僅需1年時間即可產出高品質健康種薑。游舜期表示,此技術生產種薑,第一世代薑塊價格約是根莖繁殖種薑2、3倍,但若可以繁殖到第二世代薑塊,價格就可降低至每塊4至6元,只比根莖繁殖種薑貴1、2元。
游舜期指出,因為疫病等問題,國產生鮮薑在民國80年代後已無正式統計外銷紀錄,但現在已有業者技轉農試所技術,生產健康種薑,並取得檢疫證明,得以成功將生鮮薑外銷日本。
種薑瓶苗透過平地設施離地袋植。(圖片提供/農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