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彰牧場鐵板燒開店 主打臺灣牛做排餐:牛肉湯、牛排用肉互補 分切運用打破刻板印象

張志名要以本土牛肉做牛排,打破消費者刻板印象,圖為連接肋骨、脂肪豐富的戰斧牛排,滋味豐饒濃郁。

張志名要以本土牛肉做牛排,打破消費者刻板印象,圖為連接肋骨、脂肪豐富的戰斧牛排,滋味豐饒濃郁。

撰文╱陳大中 攝影╱吳尚鴻

牛肉湯、涮牛肉鍋是國產臺灣牛肉主力市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投身肉牛、餐飲業多年,認為臺灣牛肉的發揮空間不僅於此,新設私廚.鐵板燒旗艦店力推臺灣牛排餐,希望藉此打破消費者對臺灣牛肉品質的負面成見與迷思,「這樣直接來說服你會比較快一點!」

中午十一點半,尚未對外開放訂位的「芸彰牧場斗南旗艦店私廚.鐵板燒」已高朋滿座,吧檯區坐滿農業界人士、來訪外賓,以及學校校長等地方賢達,「斗南的越光米、斗南的馬鈴薯、斗南的有機蛋、斗南的菜脯……」,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細數料理中的在地食材,當然還少不了芸彰牧場出品的牛肉,菲力、肋眼、老饕(肋眼上蓋肉)、牛舌排、戰斧牛排等不同品項的牛排羅列於菜單隨客人點單擺上煎檯,帶有奶油、青草味的肉香在「哧嘶」煎烤聲中瀰散。

溫體油脂未凝結造成錯覺 實驗性廚房為臺牛爭一口氣

「我想要做一個實驗性的廚房」,張志名說,消費者往往認為臺灣牛肉不適合做西餐、牛排,對於肉質評價不盡公允,「我就很不服氣。」他指出,雖然臺南牛肉湯、涮肉式火鍋料理是臺灣牛肉市場主流,溫體牛也是芸彰重要利潤來源,其實「我們的通路裡面早就很多西餐,一直以來我都是供給外面的飯店」,主廚們對臺灣牛肉風味評價都很不錯,飯店顧客接受度也很高,「我們就試試看,消費者對臺灣牛做排餐的接受度到底怎麼樣!」於是將原本僅賣生肉的店面改為餐廳,要從食用方式打破大眾對臺灣牛肉的刻板印象。

張志名與從酪農牧場接回的F1安格斯、F1和牛小牛,他期待芸彰牧場的排餐可以打破大眾刻板印象,讓國人更支持國產臺灣牛肉。
張志名與從酪農牧場接回的F1安格斯、F1和牛小牛,他期待芸彰牧場的排餐可以打破大眾刻板印象,讓國人更支持國產臺灣牛肉。

張志名解釋,臺灣牛肉油花其實不輸進口牛肉,「牛肉湯因為我們都是吃溫體的,油花顯現比較不容易」,因為牛肉脂肪在常溫狀態大多未完全凝固,不會呈現漂亮的白色,而且牛排使用的部位和溫體牛肉湯也有差異,「我覺得好玩是,剛好肉牛的部位可以這樣分,所以我可以同時做西餐跟中餐(涮肉火鍋)。」張志名肉牛事業橫跨屠宰業務,並有自己的分切室、熟成室,2012年投入肉牛畜牧,隔年便開設火鍋店,

以養肉牛的盈利培養芸彰餐飲品牌,目前從臺北到臺中、彰化及雲林維持5間店規模,這間率先主打臺灣牛的鐵板燒旗艦店則於4月18日起開放訂位,除了牛肉也向農業界友人採購大蝦、鱸魚、雞腿等放上菜單。

「這跟大家在臺南喝牛肉湯的牛種是完全一樣的,都是荷士登牛。」三分熟的溼式熟成菲力、乾式熟成戰斧牛排先後端上吧檯,張志名介紹,俗稱乳牛的荷士登牛是乳、肉兩用品種,雖然換肉率與安格斯牛、和牛有差距,但說它肉質乾硬、「沒油」絕對是偏見;溼式熟成菲力肉質柔軟,肉感之中有淡淡的花果香,乾式熟成戰斧的肉味、鮮甜更為濃郁,烤肉味與牧草、奶香的層次更豐富。「我終於把排餐完成了,有牛排、有飯、有菜。」張志名說,他會繼續邀請餐飲界、美食界朋友給予意見調整菜品,年底並預定推出F1安格斯牛、F1澳大利亞和牛等不同牛種。

芸彰分切後的肉品中貯放於熟成室,分別進行真空包裝溼式熟成和吊掛乾式熟成。
芸彰分切後的肉品中貯放於熟成室,分別進行真空包裝溼式熟成和吊掛乾式熟成。
具明顯油花的牛肉,其實是經過冷藏或冷凍讓脂肪凝結,維持常溫的溫體牛反會令消費者誤解「沒油」。
具明顯油花的牛肉,其實是經過冷藏或冷凍讓脂肪凝結,維持常溫的溫體牛反會令消費者誤解「沒油」。

與酪農合作配種保小牛健康 國外種原抬升臺牛品質

2017年肉牛產業投入農委會(今農業部)「引進國外肉種牛飼養計畫」,引進澳大利亞的安格斯牛與和牛,「現在大家很流行做黃牛去雜交黑牛出來,種牛就是從2017年那一批牛放出去的。」當時芸彰採購30頭種牛,安格斯牛及澳大利亞和牛大約各半,在臺灣配種到第三代,經飼養證實這些肉牛可適應環境後,除了屠宰確認肉質性狀,也保留種公牛繼續配種;目前他也在澎湖以安格斯牛和當地黃牛雜交,進行小規模配種實驗。

張志名表示,目前芸彰與雲林崙背區、加盟鮮乳坊品牌的嘉明牧場專案合作,由芸彰提供安格斯牛、澳大利亞和牛精子,供嘉明牧場母牛受孕,嘉明藉此維持牧場產奶,並負責把小牛養到一個月大、喝足初乳提高育成率,後續再由芸彰肥育小牛,「現在有80頭,F1安格斯和F1和牛大概各一半。」

小牛是芸彰與鮮乳坊、嘉明牧場合作的結晶;牛隻的健康、育成率得從小養成,張志名認為酪農業者和肉牛產業可就此發展合作機制。
小牛是芸彰與鮮乳坊、嘉明牧場合作的結晶;牛隻的健康、育成率得從小養成,張志名認為酪農業者和肉牛產業可就此發展合作機制。

接任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4年,張志名也建議酪農可將乳公牛飼養1至2週再販售給肉牛業者,「這應該要有一個價錢,要有一個機制」,現在的交易情況只看供需,肉牛業者不搶牛時,小牛價格低廉、往往被酪農牧場照顧更長時間,能喝到初乳更健康,但肉牛業者缺牛時搶買剛剛出生、價格高騰的牛,如現在要價可達6,000元以上,卻要面對小牛死亡率更高的風險,「這就諷刺了。」

臺灣肉牛牧場約三分之二都做肥育,缺乏種牛場、依賴酪農業產小牛,張志名認為是肉牛產業持續發展需要改善的問題,希望今年可以繼2017年後,從沒有牛羊重大流行性傳染疾病的澳大利亞船運千頭以上牛隻,以應對酪農業小牛減產,也可留做種牛,「量、質的部分都可以提升。」他說,相較過去讓牛搭飛機,船運可大幅降低牛隻進口成本,若能運作這種模式,也就更有機會建立自己的肉牛專門種牛場。

臺灣牛獨特性抵抗進口牛肉競爭 格外品飼料造就格外風味

對於芸彰未來經營,張志名將「全黑牛」視為發展長期目標,即使不同牛種、肉質各有適合的調理方式,畢竟安格斯牛、黑毛和牛這些肉牛品種,在換肉率可比荷士登牛高出1倍以上,而且「肉會更軟,纖維更短,味道更濃郁,油脂更多。」但既然肉牛品種對於風味、育成速度及成本都具關鍵影響力,目前的國產臺灣牛怎麼和進口牛肉拚?「只能走我們的特殊性。」

張志名期待消費者能不侷限在溫體牛,更全面享受臺灣牛肉的美味,但溫體牛即時、鮮度的要求,讓臺灣肉牛業者可以跟進口牛肉競爭,自他入行以來國產肉牛的價格只有上漲,從未下跌,「因為牛肉湯、溫體牛涮火鍋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消費量一直往上走。」可見臺灣牛並非沒有競爭力,若再搭配好的屠宰、好的分切技術,「出來的肉會不一樣」,臺灣牛肉可以發揮更多優點。

屠宰時間與風味,都是臺灣牛在國內市場的利基,張志名說,「我們在飼育中期就用一些農產格外品和農副產品,有紅蘿蔔、馬鈴薯、地瓜、酒糟、甘蔗渣……。」國外雖然也會用農副產品,但國內使用比例特別高,牛隻飼料「七、八成都是依賴在地的一些農副產品」,讓牛肉風味很不一樣,而且也更環保永續,他笑說,和進口牛肉相比,臺灣牛搞不好算是「綠色肉品」,「牛源穩定一點的時候,我們或許會來做碳足跡盤查。」

15、16月齡的F1澳大利亞和牛,這些肉牛在肥育階段會增加飼料中的穀物比例。
15、16月齡的F1澳大利亞和牛,這些肉牛在肥育階段會增加飼料中的穀物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