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小學堂】隨風飄落的黃金雨:阿勃勒

文、攝影/ 雷家芸

今年的梅雨來的特別晚,一度還以為是「空梅」,還好正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雨落下了,緩了大地之渴。不過呢,在這波梅雨降落之前有一種雨早已灑落全台,這雨由南往北一波一波,隨著陽光隨著風飄下金黃色的雨滴,它就是瘋迷全台的黃金雨(Golden Shower )──阿勃勒。

阿勃勒約莫為每年5月起開始開花,一路由南往北陸續盛放。

阿勃勒是蘇木科落葉性的大型喬木,在北部地區因冬季寒冷常見其落葉,而在南部地區氣候較為溫暖有時不見得會完全落葉,部分植株甚至沒有落葉。它其實並非臺灣原生植物,根據史料記載是於西荷時期引進臺灣,由於開花時節約在每年5~7月,早期是被南鄒族視為歲時指標植物之一,也因此它成為現今重要的觀賞喬木,在各大校園、公園及行道樹上,都能看見它的蹤跡,也成為夏季大家追逐攝影主角。

  • 按:「阿勃勒」之名來自「阿勒勃」,阿勒勃應音譯自梵語 āragvadha ,原載於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今已亡軼,阿勒勃相關記載由《類證本草》、《醫心方》等後世醫書轉錄);李時珍《本草綱目》誤記為「阿勃勒」,阿勃勒才成為流傳廣泛的慣稱。

阿勃勒的葉片為偶數羽狀複葉,一個葉柄上有小葉3~8對,由於葉片生長茂密,在臺灣夏季8~10月是相當良好的的遮陰樹種,其葉片也是臺灣黃蝶的食草植物,在繁殖期間,可常見阿勃勒葉背上有許多白色蟲卵。不過,阿勃勒最為人熟知的是它那一串串黃澄澄如風鈴般的下垂總狀花序,花序上著生10~15朵小花,小花瓣的5枚花萼反捲,金黃色的花朵在陽光下更顯耀眼,花瓣質地輕柔,常隨風吹拂而飄落,尤其盛開時隨風大量落下的花瓣,更是形成獨特的黃金雨景致,讓人讚嘆。

隨風飄落的阿勃勒花朵。

而阿勃勒開花是具有地域性,一般是由南臺灣一路往北盛放,南北時序可相差1個月以上。而今年的5月堪稱臺灣30年來最熱的5月,不但氣溫偏高,又加上降雨量少,造成南臺灣出現乾旱情形,然而此時的阿勃勒,卻是開的比往年更旺盛、更茂密,大量的花朵整齊開放,植株上滿滿的花序幾乎是見不到枝條,然而這可能卻是植物遭遇乾旱逆境的警訊,植物因感應乾旱而急需繁殖下一代,所以出現所謂「爆花」美景。

一般植物都是先長葉後開花結果,而阿勃勒生長特性,則是先開花後長葉及果莢,因此在花朵盛開時刻,植株上的葉片不多,反而更能突顯黃花的亮麗,在花序凋落後,才逐漸形成綠色長條棒狀小果莢,此時開始生長的果莢,會逐漸充實、變長且慢慢硬化,果實外殼也會呈現深咖啡色,整個成熟時間約需耗時一年以上。

此為阿勃勒果莢的果肉。

而成熟的果莢內含種子數十枚,且內有黑褐色黏稠糖漿狀果肉,肉略帶怪味(有點像衣服洗完未立即曬起,放置洗衣機隔夜後又曝曬的臭味),但果肉甜美,早期也具食用價值,隨果實成熟,果肉會逐漸乾燥,此時搖晃果莢還可聽見種子在內碰撞的聲音,是個天然的沙鈴樂器。

趣味的是,有時人們在觀賞黃金雨時,可能會發現樹上怎麼會吊掛很多褐色的果莢呢?不禁納悶起:「不是還在開花嗎?」其實這是前一季還掛在樹上的果莢,尚未掉落,而並非是當季的果莢喔!

黃金雨樹──阿勃勒,年年都規律的遵循著開花、長葉、果莢充實和落葉的循環,為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樹種。除了這樣生命循環外,其在生態上更具有食草植物的定位,金黃色的花朵還極富觀賞價值呢!一棵成熟的阿勃勒喬木在盛花後能結的果莢數量眾多,且隨著成熟後會自然掉落,讓孩子能撿拾觀察。目前北台灣的阿勃勒尚在開花中,而中南部的小果莢也正慢慢發育當中,不妨在周休二日安排一趟親子旅遊,欣賞阿勃勒所帶來的驚喜吧。

【親子小遊戲】阿勃勒果實塗鴉樂

材料:

  1. 阿勃勒成熟果莢數根
  2. 多色廣告顏料、筆刷及筆洗桶
  3. 白色紙膠帶
  4. 棉繩及夾子

製作方法:

  1. 將撿拾的阿勃勒成熟果莢外殼清洗乾淨後晾乾
  2. 以棉線將阿勃勒蒂頭綑綁並吊掛在夾子上,再將夾子固定使果莢騰空以便上色
  3. 以紙膠帶纏繞果莢後,塗上廣告顏料,再將紙膠帶撕下,則可呈現個人創作圖騰(紙膠帶纏繞方式可以個人喜好創作)
  4. 待果莢顏料完全乾燥後,即可吊掛在室內作為裝飾。

Tip:廣告顏料可重複上色,但須等前一顏料乾燥後再塗上。

準備好廣告顏料,並按照步驟逐一著色,完成後便是個人獨一無二的創意小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