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撞歪、被浪打 海廢收集機「湛」力驚人

國內自製的港內垃圾收集機-湛鬥機,去年試驗狀況不錯,團隊希望今年能將一代經驗複製在二代上,並且加強遠距遙控的功能,改善現在收不到垃圾盲區的限制。(圖片提供/社團法人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近期公布第4季臨海19縣市的海洋廢棄物清除成果,總量4843公噸,其中571公噸、11%來自於海漂垃圾,這些海漂垃圾不乏是從漁港收集而來。3年前社團法人臺灣湛藍海洋聯盟著手研發海上垃圾收集機,希望解決國內部分漁港因人力與資源不足無以維護海洋環境的問題,近期第一代「湛鬥機」不僅成功度過颱風的考驗,甚至能清點垃圾數量發簡訊,團隊透露第二代還有遙控功能,能夠全方位清除港內海漂垃圾!

基隆八斗子漁港是國內重要的第一類漁港,漁船多、港內水域也容易出現垃圾,過去清除港內的垃圾需仰賴人力一支一支網打撈,不過去年6月至11月,社團法人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在海保署經費支持下,與基隆區漁會、基隆市政府合作,將第一代「湛鬥機」設於八斗子港口內進行測試。

過去5個月,湛鬥機總計開啟180小時,收了528公斤的海漂垃圾,包含2013支寶特瓶、1623個塑膠袋、1187個食品包裝等18個種類的垃圾,數量之多,該聯盟執行長陳思穎笑說,「八斗子漁港是非常好的實驗場域,如果收得乾淨,其他漁港應該都可以!」

只要依照風向、水流找出港口的垃圾聚集熱區,湛鬥機下方的沈水馬達會吸入海水,垃圾就會跟著被吸入輸送帶,送到背面的塑膠箱。湛鬥機每小時最高可收集3公斤的海漂垃圾,以量最多的寶特瓶為例,收集量集中在夏季,陳思穎解釋,因為漁工需要冷飲解渴,空瓶就容易遺落在海面上而不自知,相對而言,冬季的寶特瓶量就比較少,因此加強宣導垃圾不落海很重要。

看起來還有點歪的湛鬥機是被漁船撞之後留下的後遺症,兩側浮標是養殖池水車拆下來換上的,陳思穎說,團隊沒工程背景,就是土法煉鋼,一邊測試一邊改。(攝影/莊曉萍)

令人意外的是,湛鬥機不僅收垃圾,還有達到垃圾減量的效果,陳思穎分享,「因為漁民看到我們太可憐要撿垃圾,所以他們會互相告誡不要丟。」幾個月下來,不少漁民對團隊產生憐憫之情,甚至「愛屋及烏」,聽到湛鬥機被某艘漁船撞歪,為團隊打抱不平,「他們會跟我們說『叫撞得人賠啦!』」陳思穎笑著說。

只是這全臺灣唯一一台自製海上垃圾收集機,恐怕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陳思穎說,已記不得湛鬥機維修的次數,1歲半的湛鬥機歷經輸送帶改裝、多次支架維修,最頭痛的是負責讓機器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泡綿雖然浮力大、卻有吸水力強、受陽光照射後密度不一,導致兩側浮力不同的問題,後來是使用養殖池水車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筒,才終止頻繁換泡綿的惡夢。

陳思穎與3drens的工程師林仲達討論,判斷垃圾數量感測機架設位置與滿箱的高度,未來湛鬥機就不需要人在旁邊顧,而是滿箱後再通知工作人員收取,減少人力。(攝影/莊曉萍)

現在的湛鬥機曾度過颱風大浪侵襲,不只會收垃圾,團隊還要讓它會數垃圾,透過物聯網設施,3月開始,團隊不需在港邊等收垃圾的籃子滿,而是收到通知後再到現場換籃子就可以了。另外,今年團隊也要著手製造二代湛鬥機,新一代的機器多了可撥入垃圾的手臂,還有攝影機,團隊只要在岸上遙控就能轉向,改善第一代機器收集垃圾的盲區。

團隊成軍近3年,慢慢也有些知名度,陳思穎並不喜歡被封為「收垃圾的團隊」,她強調,團隊初衷是研發機器,讓每個人力不足、資金有限的漁港能有系統地清除垃圾,由湛鬥機在海上收集垃圾、經鄰近居民收集與分類垃圾,藉由參與過程讓民眾、漁民能一起守護環境,並且從源頭減量來解決垃圾的問題,「如果這台機器能被政府法規接受、民眾又能學會怎麼處理,這就是創造生態、政府、民眾三贏的局面!」她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以資金或行動響應海洋垃圾減量與清除的行動,動手做才有改變的機會。

(湛鬥機工作模樣,影片取自於湛・Azure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