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新聞
博物館有機趴,大小朋友野餐趣──南區分署有機農業社區推廣成果發表會

11月13日這一天,冬陽和煦。走近臺南奇美博物館,除了樂音悠揚,還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農糧署南區分署在館外草坪舉辦親子野餐活動,大人小孩在草地上玩闖關、搶問答,透過遊戲,發現有機及友善農業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邊,一點也不遠。

新聞
110年坡地金育獎臺北、臺東連冠 陳吉仲曝8月豪雨驚險時刻

農委會水保局「坡地金育獎」獎勵水土保持基層同仁執行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創新作為及績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30)日親自頒發110年坡地金育獎,直轄市組與縣市組分別由臺北市及臺東縣蟬聯冠軍。

新聞
被天公伯收走的農產 近10年農業天然災害損失平均每年百億元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民國100年至109年十年間,每年農業災害產物及民間設施損失平均約100億元,顯示農民即便有農業天然災害的現金救助,個人損失依然驚人。十年間的農業災害產物及民間設施損失金額,以105年達到383.4億元最慘重,其次是104年160.5億元。

新聞
臺灣友善有機耕作面積占比衝全亞洲第一 陳吉仲揭有機背後目的

到110年7月底,全國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突破1萬6千公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8)日在有機農業促進論壇中表示,臺灣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比例超過2%,已是全亞洲第一,有機友善農業不僅追求安全農業,背後更重要的目的是友善環境,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就能減少碳排,對淨零排放做出貢獻。

新聞
現金救助首納氣象條件免現勘 10縣市逾50種作物均適用

農委會首度考量災害性氣象因素,公告嚴重受損農作物地區及品項,基層公所現勘時得免確認作物損失率,即給予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雖然無須確認作物損失率,但仍需確認農民有種植事實才得予救助。目前公告適用免現勘品項含括10縣市、50種以上的作物。

新聞
2060留住冬季農委會祭出三大策略 陳吉仲:沒有人是局外人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遷報告,中央研究院進一步分析臺灣未來氣候變遷狀況,在全暖化情況下,夏天愈來愈長,冬天愈來愈短,最糟可能2060年就完全沒有冬季氣候。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1)日宣誓農業部門將全面啟動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排放執行路徑,「氣候異常最終受害者是農民與消費者,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我們沒有人是局外人」。

新聞
2060年臺灣恐無冬天 果樹類作物首當其衝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在內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隨即依此提出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水署長蔡昇甫】下篇 農水署強化非灌區供灌 智慧灌溉讓作物口渴水自來

在因應乾旱的長期策略上,農水署將透過科技計畫布建智慧灌溉系統,讓水資源能自動地滿足不同田區、作物需求,既省水、作物還長得更好。農水署並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供灌服務,引導產業發展,加速灌排設施更新改善,提升用水效率。

新聞
跨部會成立水資源戰情室 智慧水閘門調度農業用水迎戰極端氣候

桃竹苗二期稻作史無前例供灌到一半停灌、嘉南地區明年一期稻作也停灌,一切都是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的乾旱,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11日表示,將與科技部、經濟部水利署合作,成立水資源戰情室,控制農業供灌系統的智慧水閘門,操作減量供灌或分區輪灌,以有效調度水資源,減少因乾旱而實施全面停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