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茶
近年國內茶飲消費習慣已轉變為以手搖飲、罐裝茶等多元便利飲品為主,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育成第一個商用茶品種「臺茶26號」,茶芽直立適合機採;產量是一般綠茶品種2倍;生長勢強、茶菁不易纖維化,一年甚至可7收;且無論冷、熱飲,茶湯風味濃稠富餘韻,更適合多元便利飲品商業應用。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成功研發將茶飲加工後的紅茶茶渣,透過纖維素分解酵素處理進行萃取,有效再利用原本廢棄茶渣中的多元酚類,提升茶渣中的總多元酚類萃取效率達16.7%,獲得的紅茶茶渣萃取液具有抗氧化及抑制酪胺酸酶的效果,可作為天然護膚品的添加成分,具有開發美膚保養品的市場潛力。
茶為高經濟作物,是臺灣最具代表的農產品之一。在臺灣9成以上種植小葉種茶樹,以生產綠茶及部分醱酵茶(烏龍茶)為主,最主要栽培品種為青心烏龍,其次為臺茶12號(金萱)、四季春、青心大冇、臺茶13號(翠玉)、臺茶20號(迎香)等;另大葉種茶樹主要以製造紅茶為主,主要產區在南投縣魚池鄉。
如果出生在農業時代,早餐就是千篇一律、吃粗飽補足氣力的番薯粥配醬菜,後來人們放下鋤頭、拿起公事包,早餐也從厝內吃到外帶,有戰後外省老兵帶來的豆漿饅頭,也有連鎖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但為何豆漿店紛紛冠名「永和」?「美×美」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鋪天蓋地?咬一口台式早餐特有種,打開一扇扇穿梭時代的任意門。
臺灣曾是茶葉出口大國,尤其日治時期從印度引入種植的臺茶8號(阿薩姆)更成為外銷主力商品,但受到人工與生產成本上漲等影響,缺乏國際競爭力,再加上市場興起流行高山烏龍茶,使得臺灣紅茶退出國際市場,甚至在國內沉寂許久。
我時常是在極需水分時來到車嬸紅茶攤,相當口渴,因而常問為什麼不改用大杯子,售價也可以因此提高,車嬸說「喝不完」,如果旁邊也有幾個阿姨,也一定急忙附和說「對,喝不完」,她又說了些大杯子無處可堆放的理由。在一般商業邏輯下,這些理由當然都沒道理。
得天獨厚、擁有盆地、丘陵等地貌的台灣中部,由於溫和濕潤的氣候,非常適合培育茶樹,產出的紅茶品質可與印度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並駕齊驅。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振興產業,不僅將紅茶往更高品質推進,由於災區遭大量土石流嚴重破壞,當地民眾也決定砍伐部分不利水土保持的檳榔樹,改種廣受民眾喜愛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