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友善環境耕作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氣候變遷下友善節水、全面提升雜糧產量 北臺灣的農業永續新思維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鼓勵友善生產與食育計畫,家樂福首屆真食獎得主揭曉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今頒發首屆真食獎獎項,由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動檳榔園轉作油茶的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推動友善環境生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關心糧食浪費,提倡食育的非營利組織,如臺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與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抱走獎金。該獎項除提供總額500萬元獎金,也將提供培力課程協助得獎者實踐計畫。
「橘代蜂華」田園饗宴,到東山體驗一日農夫
臺南市東山區一群默默耕耘友善環境農業的農友,民國104年組了五酷山農團,彼此相互學習、鼓勵及支持。日前舉辦「橘代蜂華農事體驗活動」,由蜂農詹承霖和椪柑農鄭文福帶領民眾認識農業生態,體驗農村在地的生活樂趣。
【青出於農】湧泉灌溉、釀出超甜小番茄:綠舍有機農園
國道 3號駛下竹崎交流道,沿著嘉義 166縣道前行,進入「綠舍有機農園」前,1棟以全檜木打造的車站建築映入眼簾,古樸而典雅的外觀,宛如發光體般,吸引人們的注意。
病毒別再來!花改場、亞蔬攜手研發抗病新品種南瓜
由於南瓜的病毒病越來越嚴重,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從民國101年開始,正式合作抗病毒南瓜品系的選拔及觀察試驗,把非洲抗病野生南瓜的抗病性用傳統的回交育種方式雜交導入傳統的木瓜型南瓜,使新品種具有本土南瓜的風味,又具有非洲抗病野生種的抗病性。